傅志雄(右)将海都报创刊号交予洪春锦(左)

海都报创刊号

N海都记者 吴日锦

今年10月1日,是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也是《海峡都市报》创刊27周年。27年前的创刊号长什么样?9月30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洪春锦给记者发来一张《海峡都市报》1997年10月1日的创刊号,这份创刊号是他的同事、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傅志雄特意从自己的众多报纸藏品中找出来赠予他的。

这张创刊号藏着他与海都报的故事

“没想到27年了,还能再见到创刊号。”洪春锦说,傅志雄是一名书报刊收藏家,收藏有大量的各类报纸。三年前,傅志雄知道他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海都报工作,主动提及要送他一份海都创刊号。

但傅志雄的藏报大多在南安老宅,平时工作忙没多少时间打理,近年又因白蚁侵蚀几次搬移,虽曾数次寻找创刊号,但均未果。此次,傅志雄回家办事,再次寻找时意外在一袋报纸创刊号里发现了这份海都报的创刊号。

“这份报纸对我意义非凡。”洪春锦曾在海都报工作了18年,他说这份报纸藏着他与海都报很长的一段青春往事。

1998年,洪春锦还在集美大学读书时,有海都报的零售人员进校卖报,每份5毛钱。当年的海都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很喜欢看,有时就一次性给零售员5块钱,让对方每天送报纸过来。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是,当年7月5日,他在毕业离校后的第二天就成为了海都报的一员。

一个时代造就一纸风行

一种精神至今传承

洪春锦回忆,1998年,海都报泉州记者站就设置在泉州大桥头汇金广场后面的沟后新村,当时办公室很简陋,甚至地板上还没铺瓷砖。“当时,汇金广场所在的大厦还没有建,那里的空地是个临时车站,路面没有硬化,车子来来往往,整天尘土飞扬。”

每天一早,办公室的桌面总要全部擦洗一遍才能落座,地板也常要拖洗。但是,就是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之下,海都新闻人起早贪黑,在泉州城里寻找、挖掘线索,做出了很多重大的新闻。在报社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海峡都市报》一纸风行,最高发行量全省接近百万份。

“海都的基因里,既有草莽的豪气,也有壮士的胆气,更有精诚的团结。”洪春锦说,海都报这种澎湃的活力,不知曾经激荡过多少青春少年的理想,也推动着城市建设前进的脚步。那些分散到各行各业的老海都人身上,仍延续着当年敬业、拼搏的精神。

藏报达人和海都报的缘分

一续就是27年

1997年10月1日海都报正式发行当天,傅志雄一早就到报刊亭买了几十份的报纸,除自己收藏,也用于与外地集报爱好者交流。

原来,傅志雄除了教书育人,还是一位文化收藏家,家中收藏着1万多册书籍和各种报刊,这些报刊中有许多是早期的革命“红报”。今年6月30日,傅志雄参与主编的新书《大浪淘沙——红报里的中国共产党党史》在北京首发,里面收录了红色建党纪念报、红色新年报、红色重大事件报、红色纪念日报、红色特殊期号报、红色号外报、红色解放城市报、红色开国大典报等八大部分共300多份“红报”。

“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报纸在收藏、研究、利用上有它的特殊价值。”傅志雄说,他是一名海都报的老读者,这些年,海都报的数字化转型他一直在关注。他觉得,在新的时代,虽然介质和传播的形式在变,但内容永远是灵魂,他祝愿海都报在新的征程上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