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理工学院即将申办本科,本报记者专访该校掌舵人——
“少帅”吴滨如: 围城里的教育人生

【校长名片】

吴滨如,泉州理工职业学院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省级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执行长。南京理工大学会计学硕士,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民办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N本报记者 庄奕烨 吕波 文/图
 
本报讯 2012年第一场秋风起时,正好赶上泉州理工学院的新生军训。在高处俯瞰,吴滨如眼前是一片生机勃发的军装和梦想。早在1986年,吴滨如5岁时,父亲吴金营就下海创办了福建省摩托汽车培训学校,两个月办一次班,每班生数才40多人;如今,这所“化茧成蝶”的学校,不仅成长为拥有5400多名在校生、拥有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省精品专业、就业率近百分百的省内知名高职院校,还即将申请本科,引领泉州高职教育风向标。
“民办学校,要先求生存,再谋发展。”作为泉州理工学院实际的掌舵手,该校副董、80后的女“少帅”吴滨如正逐步构建自己的象牙塔蓝图。
 
早慧“神童” 学校里的每一点变化,我都亲眼见证
 
在吴滨如记忆里,父亲是一个“爱拼敢赢”的泉州人。
吴金营出身农家,家境贫寒,于1969年11月入伍空军高炮15师44团,之后随军出国参加抗美援越战争,曾荣立4次战功。退伍后,吴金营刻苦钻研,在动力机械、无线电技术等方面自学成才,创新发明项目渐多,时任晋江汽车配件厂车间主任。1986年,吴金营首创“以企养校”的模式创办福建省摩托汽车培训学校。
创业之初,举步维艰,父母亲都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于是,年仅五岁的吴滨如就被提前送去上学了。“可能从小比较聪明,就连姐姐的一年级作业我也能做。”早慧、聪颖,让吴滨如在学业上轻松上手。
之后,这个早慧的孩子就进入了自己的“火箭模式”:小学二年级时,跳级读四年级;9岁考入初中,就读于晋江市毓英中学;12岁考入泉州五中;15岁考上南京理工大学。当乡人相顾惊诧,高呼“神童”时,吴滨如已经保送研究生了。
与她的成长相随,父亲开办的培训学校先转为中职校,2002年,再申报设立了泉州中营职业学院,并开始招收高职生。
“可以说,我是和父亲的学校一起成长的,学校里的每一点变化,我都亲眼见证。”吴滨如说,从创业办学开始,父亲就习惯把她当成一个大人,办学遇到什么困难、学校有什么难关,父亲都会和她坦诚相告。一开始年纪尚小,吴滨如只能作为一个聆听者,但随着年纪渐长,她也逐渐帮父亲出谋划策——成长在创业者的家庭,吴滨如少了童真和玩耍,却多了责任和担当。
也因此,对吴滨如来说,这所学校,就像她的好伙伴,一起成长、成熟。
 
入职名企 高管的经历,给我很大的启发
 
也许是与成长经历相关,吴滨如比班上同学小了四五岁,却自有一副“大姐”的风范。从小帮父亲分担的她,照顾起同学来,颇有“知心姐姐”范儿,还曾半夜送生病同学上医院。
沉稳、处事井井有条,这是吴滨如给同学、朋友的印象。但除此之外,独立、自主是她的另一面。高考后,父亲执意要让她选机械与拖拉机专业,以子承父业。而吴滨如却有自己的想法,身为企业家的子女,不一定要懂技术,但一定要懂得管理。她与父亲协商,最终选了管理工程专业。读了两年管理后,她觉得,“作为家族企业未来的继承人还要懂得财务管理的知识。”所以,吴滨如转系读会计专业,直至保研。
在别人眼里,吴滨如是个学业有成的“富二代”,将会执掌家族企业,做大做强学校。而吴滨如却觉得,从小到大,自己都是在父亲的大树底下乘凉,缺乏完全遵从自己内心的独立思考和选择。“这一次,我想自己选择人生道路,证明自己的价值。”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入职苏宁公司,成为公司的财务总监助理。
“就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去苏宁公司。”吴滨如就像一个海绵,用力地吸收着一切知识和经验。
由于财务工作的关系,吴滨如与公司各部门都有接触,也熟悉了公司的管理流程,获得上下一致认可的她正向成为一名出色的职业经理人而努力。
入职八个月后,吴滨如终于被父亲说动,回家继承父业。“离开父亲,你已经证明了自己能行;现在,家里需要你,学校也需要你。”吴滨如受命回家,在2003年11月25日担任学校副董,分管财务和人事工作。
说到苏宁的经历,吴滨如心怀感恩,“公司的规范化管理流程,制度设计,都给我很大的启发”。
 
回乡掌舵 民办学校,先求生存再谋发展
 
作为一名学业有成的女“少帅”,吴滨如给这所“摸着石头过河”的民办校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超前办学思路。
财务管理、人事制度,再到招生工作,就业辅导,吴滨如逐渐熟悉办学流程,也步步规划着发展蓝图。
“民办学校,要先求生存,再谋发展。”根据吴滨如的预算,在校生数要到4500人以上,才能达到收支平衡。招生,无疑是重中之重;就业,则是招生的方向标。吴滨如从专业结构、资源管理、校企合作、双证教育、职业素养方面,都做了完善的规划,她希望,“毕业生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为了加强教育素养,吴滨如还考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给教育的蓝图,多一个理论指导”。
“做学校就和盖房子一样,能够看到每天都有一点一点的进步,都会感到很欣慰,所以辛苦一点都没关系。”学院地处闹市,地少人多,成为继续发展的桎梏,为了寻找一片办学热土,吴滨如辗转南安、惠安、晋江、石狮等地,最终,选定晋江内坑。吴滨如说,选定内坑,是因为该地土地资源充足,接壤沈海高速公路,毗邻高铁站、海峡西岸国际采购与区域物流中心、晋江市品牌工业园区。
2009年,内坑校区开工建设;2011年,就有1100多名新生入驻。到今年,晋江内坑校区已有2000多名在校生。在吴滨如的规划里,学校以后将逐渐转移到晋江校区;泉州校区则作为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教学试验基地。
在学生面前,吴滨如是个良师。由于年龄都属“80后”,吴滨如很容易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打成一片。在她的管理下,泉州理工学院的学生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就在不久前,学院还开展了微电影节并举行公映仪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对于吴滨如来说,学校就像一个围城,从小就在城里生活,长大后却想飞出城外;游历后再回城工作,却发现再也离不开了。
 
高职生中的创业者会更多
 
记者:相对于公办高职,民办高职办学有何优劣势?相对于本科生,高职学生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吴滨如:进入高等教育领域11年,民办高校的整体办学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公办高校相比,在政策扶持上还是有很明显的不足,甚至有很多人会认为民办学校是企业,忽视了它办学的公益性质,这也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歧视”。但同时,民办高校也有办学体制机制灵活、市场反应灵敏、内部创新不断的优势,因此,民办高校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相对于本科生,高职学生更注重实践,注重掌握专业的一技之长,同时不忽视职业素养,他们的心态更平和,也相对更能吃苦一些。同时,高职学生没有思想包袱,在他们中涌现出来的创业者会更多。
 
记者:校区从泉州中心城区迁移到相对偏僻的晋江内坑,是否会影响学校招生?
 
吴滨如:短期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晋江新校区占地500亩,投建近3年来,学校的整体办学条件有了非常明显的改观,而且就在晋江高铁出口、地处交通要道,周边优质企业聚集,是办学的一个理想场所。学院现在抓紧各项软硬件建设,晋江市委、市政府也给予十分有力的支持,我们力争把对招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记者:对于目前高职院校生源锐减的现状,招生工作成为重中之重,如何看待这种现状?
 
吴滨如:当务之急还是加强学院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让每个专业都办出自己的特色,有亮点,毕业生受企业欢迎,是我们现在最紧迫的任务。同时,也会注意多拓宽一些招生渠道,比如中职,就是我们未来招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
 
记者:听说学校正在申办本科教育,是泉州地面上继信息学院、华光摄影学院之后的第三所申办本科的民办高职院校——民办高职升级本科,是否成为当前的一大趋势?
 
吴滨如:学院自2006年在全省民办高职中第一家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之后,一直在积攒各方面实力,冲刺本科,现在只是时机成熟了。从现实情况看,民办高职升格本科,确实是未来民办高职生存发展的不二路径;而即使是升格之后,我们仍然会坚定地走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这才是市场最需要的。
 
记者:作为一名年轻的“女帅”,在您的蓝图里,学校的未来将会怎样?
 
吴滨如:我一直坚信,有付出一定会有回报。泉州理工学院是福建省“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的第一批试点院校。本着公益的办学心,有政府的支持,有卓越的管理和教学团队辅佐,我期待学院未来可以发展成为一所规模适中(8000~10000人)、专业特色鲜明、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自身有良好的造血功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