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深入实施资助育人“阳光计划”,将“扶困”与“扶智”“扶志”深度融合,打造“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维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文化滋养“五位一体”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优良品质。

以物质帮助为基础,规范完善资助体系

学校坚守精准资助初心,建立科学规范资助制度。成立评审工作小组,每学年通过量化开展困难认定,动态更新学生家庭情况数据库;为遭遇突发变故的学生开通临时补助“绿色通道”;组织辅导员与资助志愿者深入走访困难学生家庭,既宣传资助政策,也校验认定结果,筑牢精准资助的“第一道防线”。

拓宽资助渠道,构建多元支撑网络。在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基础上,设立学习、职业技能、科研、体育竞技等20余类专项奖学金,覆盖学生成长各维度;开发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在获得报酬的同时提升综合能力;设立就业补助金,为困难毕业生打通从资助到就业帮扶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与合作单位共建专项奖助学金,依据专业需求设置“专业岗位”和“实践项目”,推动岗位实践与专业学习深度融合,实现“挣钱”与“长技”双重收获。

以道德浸润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学校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核心,聚焦感恩、诚信、自强、担当四大主题开展教育。在感恩教育中,通过“资助文化月”“政策宣传月”等平台,运用卡通形象、表情包、文创作品、短视频等年轻化载体普及资助政策,年均开展活动超50场,覆盖超万人次,引导学生从“接受关爱”到“传递温暖”。

在诚信教育中,常态化开展“金融知识校园行”,通过主题班团活动、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深刻认识个人信用的重要性,将诚信内化为立身行事准则。在自强教育中,邀请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自强之星”等分享奋斗历程,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展示榜样风采,培养自立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在担当教育中,组织受助学生参与资助“三行”等志愿服务,走进社区、深入基层,在实践中深化对国家和社会的理解,增强责任担当意识。

以能力拓展为支撑,搭建成长赋能平台

学校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推行“学历证书+技能证书”制度,学生毕业时既持学历证书,也具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夯实就业竞争力。实施书院“导生”机制,为困难学生提供学业规划、课程辅导、竞赛指导支持;推出“学生助理培养计划”,提供130余个岗位,累计1509人次参与,通过阶梯式培训、导师全程指导与动态考核,提升学生准岗位能力。鼓励参与“国创赛”“挑战杯”、技能大赛等赛事及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团队协作与解决问题能力。

深化校企合作,赋能学生就业能力。与安踏联合实施“赢跑计划”,通过“六星”培养,惠及学生近9000人,提供奖助补贴超2000万元,220余人入职安踏;与华为、奇安信等共建“联合创新产业学院”,成立“金鸿智联”“泉大智行”等公司,提供200个实训实习岗位,实习最高月薪达1.6万元。此外,开展政策宣讲及分享会,每年有一批学子主动投身西部计划、“三支一扶”、乡村振兴等基层项目,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干事创业。

以精神激励为源泉,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学校注重阳光心理与励志教育协同,为学生注入持久成长动力。每学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建立动态档案,对预警学生实施“一对一”跟踪辅导;开通热线、预约平台、QQ咨询等服务,实现心理亚健康的全流程干预;依托书院心理辅导站,开展心理电影赏析、沙龙、情景剧等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引导受助学生客观认知自我、愉悦接纳自我,以阳光心态乐观面对生活。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深入挖掘受助学生中自立自强、励志成才典型案例,通过校园官网、公众号等平台宣传事迹;打造“青春榜样文化长廊”,举办“阳光成长分享会”,构建“沉浸式”励志场景,以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广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

以文化滋养为根基,塑造全面发展素养

学校聚焦学生全面发展,培育人文底蕴、审美情趣、价值认同与文化自信。在传统文化浸润方面,实施“主题书院”育人模式,建设“非遗”艺术工坊,开设非遗相关公选课,让受助学生在技艺传承中感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内核。

在红色教育方面,学校各书院通过共建红色教育基地、组建红色讲解团、开展红色教育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从红色文化中汲取“艰苦奋斗”“为民服务”的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推行早起床早锻炼、提高日、成才笔记、心理阳光使命、情满校园主人周、书院物业小管家等特色育人项目,全方位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同时,将“晋江经验”融入学校“三全育人”体系,从家国情怀、敢为人先、爱拼能赢、改革创新、奉献精神等维度启发教育学生,助力其成长为兼具文化素养与时代精神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