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上午,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举办2024双碳科技发展论坛,本次论坛主题为“双碳目标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论坛由我校科研处主办,福建省清洁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汽车清洁能源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能源学院、工学院共同承办。科研处处长任莉娟主持论坛。
副校长张建军教授致欢迎辞。他介绍了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扎根晋江,秉承晋江敢拼爱赢的奋斗精神、产业伙伴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及全校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努力书写“职业教育新晋江经验”的奋斗历程。他强调,当前,正处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期,绿色低碳发展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加强双碳科技发展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培养高质量双碳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区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论坛举行颁发泉州市桐江学者讲座教授、福建省清洁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汽车清洁能源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仪式。张建军为其颁发聘书。
随后举行主题报告分享,中国石油大学侯冰教授、同济大学李卓教授、西北大学吴峰教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潘振教授、福州大学藤霖副教授分别做了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分享
侯冰 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主要从事石油工程岩石力学研究,获得全国高校矿业石油与安全工程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美国岩石力学未来领导者计划。
侯冰教授就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洞群酸压关键技术与应用及在CO2驱混相程度改善技术上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分享。他表示,在瞄准深层油气开发这一国家战略需求,攻关技术难题的同时,教师应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注重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及做好学生价值引领。侯冰教授就托国家级精品在线平台建设双一流学科本科专业基础课《石油工程岩石力学基础》中英文慕课及指导学生参加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等方面做了经验分享。
李卓 教授2022年泉州“桐江学者”讲座教授、同济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主要从事二氧化碳捕集及利用,环境污染物检测分析技术研究。江苏省常州“龙城英才计划”领军型创业人才,所带领的团队是“污染控制与资源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团队。
李卓教授深入探讨了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技术的重大突破与未来潜力。她强调,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已经给全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采取有效手段,提高捕碳效率、降低捕碳成本是减碳降碳的重要途径之一,并分享了所在团队在膜法二氧化碳捕集技术领域的最先研究成果。
吴峰 教授2024年泉州桐江学者讲座教授、西北大学化工学院
主要从事多相反应器脱硫脱碳过程强化与多尺度仿真研究。唐仲英基金会,仲英学者与全球华人化工学者研讨会“未来化工学者”、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
吴峰教授报告了多相反应器过程强化技术。他表示,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面临着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问题。加强化工过程强化,采用崭新的设备、技术和集成是节能减碳的有效途径之一。吴教授并分享了团队在流化床/喷动床反应器内多相流动过程强化、水汽化、下行床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潘振 教授2024年泉州桐江学者、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主要从事天然气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研究和油气管道安全技术研究。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辽宁省第十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潘振教授分享了LNG接收站冷能利用及降碳技术,他表示,LNG是重要的清洁能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LNG进口,拥有丰富的冷能资源,可采用冷能发电、冷能空分、低温养鱼、低温橡胶粉碎等方法将冷能回收利用,降低碳排放,造福社会。
藤霖 副教授福州大学化工学院油气储运系主任
主要从事新能源储运技术研究。入选福建省高层次人才C类,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部委员、中国能源学会碳中和专委会委员及《Petroleum Science》编委。
藤霖副教授分享了碳中和背景下的液氨储运技术研究进展,绿氨作为氢能的优质载体,生产工艺无碳化的优势使其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优选能源之一。他着重介绍了在液氨储运技术方面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以及在提高安全性、环保性、技术创新和应用扩展以及行业标准等方面的贡献,这些进展有助于推动液氨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会代表与报告专家就新能源、碳捕集、节能减排等领域的重要问题进行互动交流。
学术委员会会议
当天下午,福建省清洁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汽车清洁能源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举行会议。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卓教授主持。
中心主任王树立教授围绕平台的运行机制、科研队伍、研发条件、科研进展、成果转化以及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方面做了工作汇报。他表示,多年来中心贯彻“合作、创新、开放、共享”的方针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个协同单位的优势作用,集聚校内外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学校闽江学者、桐江学者的学术资源优势,立足泉州,面向福建,瞄准绿色发展重大需求,以区域能源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的关键问题为主攻方向,通过建设产学研基地、技术服务、产品孵化等多种方式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区域绿色低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和咨询服务。
与会专家就科研方向凝练、科研工作开展、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双碳教育等方面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与会专家一致表示,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交流,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必将能为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