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华传统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新征程上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2024年8月5日—8月15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拾德书院“知白守黑”实践团深入泉州晋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一
探访安海土笋冻:关于海边独特的味蕾交响
实践团成员于8月上旬前往晋江市安海镇,对闽南特色小吃土笋冻进行了实地探访学习,这一行动是对传统美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传承。土笋冻以可口革囊星虫为主要原料,这种形似小笋的小虫富含胶原蛋白,是制作土笋冻的关键。经过精心挑选、清洗和处理,小虫被熬煮成浓郁的汤汁,随后冷却凝固,形成晶莹剔透、富有弹性的冻状美食。
在探访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亲眼见证了土笋冻的制作过程,并深入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和制作工艺的精髓。他们品尝了地道的土笋冻,体验了其鲜美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进一步加深了对这种传统美食的理解和喜爱。
此外,实践团还有幸采访到了土笋冻非遗传承人颜才望先生。颜先生是家族的第三代传承人,他深知土笋冻制作技艺的珍贵与不易,曾面临过转行的抉择,但坚守着“非遗不可断,老祖宗的手艺不能忘”的信念,决心将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在政策扶持下,土笋冻的销量和知名度得到了显著提升,颜先生积极推广土笋冻,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一非遗美食,并将其推向国际市场。这次晋江市安海镇之行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和探索之旅,实践团成员不仅深入了解了土笋冻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还亲身体验了闽南地区的饮食文化和地域风情,收获颇丰。
二
聆听泉州南音:来自海丝遗梦与古土情怀的交响乐
“南音”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不仅承载着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中原音乐文化与泉州本土音乐的融合与碰撞,更是中国古代音乐遗存的珍贵活化石。右琵琶、三弦的清脆,左洞箫、二弦的缠绵,以及执拍板者居中而歌的深情,共同编织出一幅幅动人的音乐画卷。这一跨越千年的音乐瑰宝,不仅是历史长河中中原与闽南音乐文化的璀璨交融,更是中华民族音乐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实践团怀着对非遗文化的无限敬仰,踏上了前往东石镇南音协会的探访之旅,旨在深入了解并传承这份珍贵的艺术遗产。在东石镇南音协会,一幕幕温馨而又充满希望的场景映入眼帘。稚嫩的童声与古老的南音旋律交织在一起,仿佛穿越时空的对话,展现了非遗传承的勃勃生机。这些孩子们,虽年纪尚幼,却已肩负起守护与发展南音文化的重任,他们的每一次拨弦、每一次吟唱,都是对传统文化最真挚的致敬与传承。
探访中,实践团有幸与南音非遗传承人蔡长荣、蔡龙眼等老师面对面交流。蔡长荣会长以公益之心,汇聚南音精英,用有限的资源为热爱南音的人们搭建起学习的桥梁。他不仅传授技艺,更传递着对南音文化的热爱与责任。而蔡龙眼老师等老一辈艺术家,面对传承中的种种挑战,如口音偏差、社团运营困境等,始终坚守阵地,以创新的方式将传统故事融入曲调之中,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正是有了这些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与坚持,南音这一泉州的文化瑰宝才得以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继续向世界展示着来自东方的古韵之美。实践团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深刻感受到,只有不断传承与创新,才能让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让非遗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世界共同聆听这份来自东方的独特韵味。
三
走进闽南十番:民间乐章与市井风情的和谐共鸣
十番,顾名思义是从琵琶、三弦、二弦、高胡、二胡、笛、管、笙、瑟、板胡、辽鼓、拍板、四块、双铃、小叫等二十余种乐器中任选其十组合演奏,而所列举的这15种乐器南北兼具,古今并有。十番演奏形式,分为坐式与行走两种。坐式一般是清唱与和谱,行走为指谱演奏。十番,这一融合了多种乐器、跨越时空的音乐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非遗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实践团探访东石镇萧下村闽南十番工作室,见证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兴趣班为孩童提供宝贵学习机会,传承技艺同时培养文化自信。然而,十番艺术传承面临挑战,如家长陌生感、学业压力及乐器复杂等,进一步限制了其传承的广度与深度。
在探访过程中,实践团与十番非遗传承人萧振作老师及其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感受到了传承人对十番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也深刻认识到了保护传承传统艺术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萧老师的坚守,就像是一曲永不落幕的十番乐章,穿透了时光的长河,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这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之中。
此次探访,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领略到了十番艺术的独特魅力,更引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反思。我们意识到,只有不断创新传承方式,拓宽传承渠道,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十番等传统文化,从而实现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我们也期待社会各界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共同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文化之旅,实践团成员不仅亲身体验了土笋冻、南音、十番等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瑰宝,还通过采访非遗传承人,深刻感受到了匠人精神的独特魅力。这样的经历无疑为实践团成员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深处的大门,让实践团成员在增长见识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实践团成员深知肩上所承载的责任与使命。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实践团成员没有选择旁观或遗忘,而是积极投身其中,用实际行动去传承与发展。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推动文化繁荣与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