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院首页 > 第二课堂 > 实践项目 > 正文

实践项目

“音遇非遗,食话古韵”知白守黑实践团③

时间:2024-08-11 08:00:35  作者:  点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并践行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伟大理想,深入探寻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道,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新征程上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拾德书院知白守黑实践队于暑期前往东石镇萧下村进行非遗十番社会实践。

 

01泉州十番小课堂

 

十番:十番,顾名思义是从琵琶、三弦、二弦、高胡、二胡、笛、管、笙、瑟、板胡、辽鼓、拍板、四块、双铃、小叫等二十余种乐器中任选其十组合演奏,而所列举的这15种乐器南北兼具,古今并有。

十番演奏形式:分为坐式与行走两种:坐式一般是清唱与和谱,行走为指谱演奏。

十番与南音的区别:十番的曲牌、曲目、唱词基本从南音(洞管)移植而来,但演奏的乐器与南音不尽相同。南音的主乐器是琵琶、洞箫、三弦、二弦,十番则去洞箫,增加品箫、管、二胡、板胡、高胡、笙、瑟等10种。此外,还使用打击乐器。十番演奏起来音色热烈、清亮、激昂、欢快,听之有南北交融的感觉,不像南音那样低沉、委婉、缠绵。

申遗时间:2009年被列为晋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图片

 

02新时代下的传承

 

我们实践团为深入探寻非遗瑰宝——十番,前往东石镇萧下村闽南十番研究工作室拜访学习。工作室为十番感兴趣的孩子开设兴趣班,让古老的乐音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这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有效传承,更是对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实践,孩子们在掌握十番技艺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作为青年,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应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播,用我们的热情和智慧,为十番等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让古老的文化之树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更加枝繁叶茂。

图片

 

03实地采访品十番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拾徳书院知白守黑实践队,探访了十番非遗传承人萧振作老师,深刻感受到十番艺术传承的困境与挑战。通过对萧老师和青年传承人的采访,我们得知许多家长对十番文化的陌生及学业压力下的选择倾斜。十番,这一源自宋朝的古老乐种,其乐器多样、变调复杂,虽魅力独特,却因学习难度高、传承渠道有限而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此行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探寻,更是对传统艺术保护传承的深切反思。萧老师的坚守,犹如十番之音,穿透时光的长河,引领着这闽南古乐的传承之路,让十番这一文化瑰宝焕发新生。

图片图片

 

04实践总结

 

此次社会实践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激发了实践队队员对保护和弘扬非遗文化的热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实践队队员纷纷表示愿意通过实际行动,为非遗文化赋能未来文旅发展贡献力量,推动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图片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