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弘扬“八·二三”炮战红色基因,砥砺青年知史爱党、知史报国的使命担当,助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探访“八·二三”炮战遗址——毓秀楼与达屋楼,以青年之眸洞见历史,以青春之我致敬英雄。
战火淬炼毓秀楼,弹痕无声诉峥嵘
在围头村,实践团成员驻足毓秀楼前,这座1931年由旅菲华侨吴天敬建造的中西合璧建筑,曾是1958年“八·二三”炮战的西线指挥所。炮战中,毓秀楼遭数十发炮弹袭击,6枚穿墙而入却未爆炸,至今弹痕犹存,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达屋楼屹立风雨,三层战火铸丰碑
随后,实践团来到达屋楼,这座由旅菲华侨吴达屋于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三层洋楼,在炮战中顶层被炸毁,仅剩两层残垣。作为东线陆军临时指挥所,达屋楼在战火中屹立不倒,弹孔密布的墙体铭刻着英雄的足迹。团队成员触摸斑驳的砖石,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当年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
聆听老兵口述史,薪火相传砺初心
围头村老党员吴后生老先生为实践团生动还原了炮战细节:“炮弹如雨,但战士们寸步不退,民兵洪建财肩扛炮弹冲锋,被誉为‘战地小老虎’。”团队成员认真记录,将口述历史整理成册,为红色文化传承留存珍贵资料。
红色文旅新探索,乡村振兴再启航
如今的围头村,战地遗址与碧海金沙交相辉映,毓秀楼、达屋楼等已成为国防教育基地和3A级旅游景区。实践团结合调研成果,提出“红色研学+生态旅游”发展建议,例如完善遗址保护、开发研学路线、制作宣传资料等。助力围头打造“战地文化渔村”特色品牌,让历史记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以青春之我,筑振兴之路
岁月更迭,精神永驻。此次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刻领悟到,红色文化不仅是镌刻在砖石上的记忆,更是照亮前行之路的精神火炬,指引着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锚定方向、笃行不怠。
上一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团走进泉州市青少年夏令营开展宣讲实践活动 下一条:“医校携手 共育未来”——晋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5年职工子女暑托班圆满收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