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进行取舍折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称为“对分课堂”。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这个名称是指每次课的时间被对半分割,一半用于教师讲授,另一半用于吸收和讨论交流。
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
对分课堂把教学刻画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也可简称为 PAD 课堂。
每周课堂的前一半时间用于讨论上一周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本堂课讨论上堂课的内容,这是对分教学最核心的特点,称为“隔堂讨论”。
对每一个章节,在讲授环节,教师基本不向学生提问,也不组织讨论,通过单向讲授,介绍教学内容的框架、重点和难点,不覆盖细节。
在讲授和讨论两个环节之间,学生有一周的时间阅读教材、完成作业,根据个人的兴趣、能力、需求、在自己最合适的时间,以最适宜自己的方式方法,深入理解,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内化吸收要求独立完成,不能与同学或教师讨论交流。
在讨论环节,教师上课后不做讲授,立刻让学生分组,通常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讨论针对教师上次课的讲授内容和学生在内化阶段的学习结果。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收获和困惑,互相答疑、互相启发,把普遍性的问题记录下来。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对小组讨论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最后做章节总结。
如果学生学业负担比较重,在课后不愿或没有时间做作业,所有学习都必须在课堂上完成,可以实施隔堂对分的一个简化形式,称为“当堂对分”,即在一次课上完整实施五个环节。比如在一节 45 分钟的课上,教师先讲授 25 分钟,然后给出相关的思考题或习题。学生彼此不交流,进行 5 分钟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解答,然后小组讨论 8 分钟,全班交流 7 分钟。
对分可以整个学期每次课都用,也可以在其中几个章节中运用,也可以只运用一次,通过隔堂对分、当堂对分或两者组合使用,非常灵活。
课堂讲授 :传统课堂下,教师的讲授是事无巨细,全面覆盖。对分课堂下,这些观念都被颠覆。教师不需要讲得太系统、太完整、太深刻、太清楚、太详细、太生动、太有趣。
对分的讲授原则主要是精讲和留白,简称精讲留白。
对分课堂上,教师做引导性的、框架式的讲授,讲解学习目标、章节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其它内容的关联和关系,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等。精讲就是要在相对宏观的层面上,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何学和如何学。
为何学,要点出内容的意义与价值,包括为其它内容铺垫基础、现实生活的需要等,突出其“有用性”。如何学,是提供方法、技巧与策略,让学生能够更为有效地完成课后学习。
明白了学习内容对自己的好处,了解了学习内容的整体图景,知道了自己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看到学习过程的路标与指示,学生的感觉跟过去迥然不同了。同样是讲授,传统课堂上学生是被动灌输,而对分课堂上学生是主动汲取。
过去的讲授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等方式进行课堂互动。对分的讲授基本上不鼓励这样的互动了,一是这样互动效率很低,二是讲授时间有限,三是互动有专门的时间。
对分课堂讲授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随后的学习,这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理念的一个集中体现。对分课堂的整个教学流程总是以教师教授为开端,讲授之前学生不需要做任何准备工作! 运用对分课堂,教师一定不要要求学生进行预习!预习是一个极其错误的理念。
课后作业:作业是连接讲授与讨论的核心环节,是对分成功的关键,也是初期实施对分最重要的抓手,作业的布置十分关键。当堂对分时间很短的时候,布置的作业可以相对简单,称为“微作业”。比如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写一句简单的评语,给一个句子让学生翻译。如果时间长一些,可以让学生翻译一段话,完成几道习题等。隔堂对分中,学生课后有更多时间学习,作业可以布置得更有深度。
作业目的是引导、督促课后复习,保证理解基本内容,为深入、有意义的小组交流讨论做铺垫和准备。理想的作业,要满足几个特点:相关性、基本性、挑战性、开放性、选择性、个性化、梯度性。相关性体现在与作业与讲授内容直接相关。作业要引导学生温习框架、吃透重难点,学习教师留出的空白,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梯度性是指作业也体现分层教学,有从低到高的一个梯度。理想的作业难易适中、负担适中,每个学生都好上手,都能完成,但不同学生完成的质量不同。有能力、有动机、有兴趣、花更多时间的学生,作业做得更有质量。
比如文科常用的读书笔记(或称读后感),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读书笔记是学生在学习、理解相关内容过程中的助记和概要。鼓励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写出独特的分析、思考和体会。
除了传统形式的作业外,对分作业还包括一个新的部分,称为“亮考帮”。学生在听课、读书、完成常规作业后,要总结出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赏的内容等,称为“亮闪闪”。要把自己弄懂了,但是觉得别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用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用来挑战别人,称为“考考你”。要把自己不懂、不会的地方或想要了解的内容,用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在讨论时求助同学,称为“帮帮我”。
对分教学下,对常规作业的批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业不再依照对错去打分,而是根据完成、态度和创新三个维度去打分。对分模式下,作业批改很轻松,效果反而更好。听起来难以置信,但事实的确如此,是因为作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课堂讨论:讨论分4个环节: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教师总结,次序重要,不能变动。
小组讨论通常4人一组,时间为5-20分钟。要求学生围绕作业,特别是亮考帮,针对各自的收获、困惑、疑难,互相切磋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回督促所有学生认真参与,但不要过多涉入.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亮考帮开始。比如每个学生解释自己的亮闪闪是什么,为什么自己觉得这个点最精彩,可以评出小组的亮闪闪,向全班交流。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考考你问题抛出来,请别的学生解答,也可以把自己的帮帮我问题提出来,向别的学生请教。
随后教师抽查,随机抽点3到4个小组,每组再随机抽一个学生,站起来分享小组刚才讨论的精华,或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不预先指定小组代表,强调随机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被抽到。如果问题的代表性不强,可以不回答,课后给该组单独讲解。
然后,教师邀请全班自由发言,无论个人、小组,还有遗留问题的,都可以提出来,教师给予解答,时间在5分钟左右。最后教师用几分钟做简单总结,把学生遗漏的、需要深化、提升的讲一下,结束整个过程。
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责任是解答大多数同学的共性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甄别、选择,只处理共性问题。这对保障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声明:
本文转载自:本文选自高校教师发展工作室微信公众号,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本网站主要服务于高校教育教学,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资料来源:摘自《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作者:张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