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综合管理系统  |   强智教学一体化服务平台  |   学生实习综合管理云平台  |   维普论文检测系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公告 > 教学动态 > 正文

教学动态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时间:2013-11-15 00:00:004  作者:1  点击:

——泉州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 于雷在2013-2014学年教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各位老师,同志们: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始终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
这次教学工作会议是在学院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经过多年的办学积累,我校已具备了举办本科教育的水平,在顺利地通过福建省考察评议后,申报材料已由省政府同意报到教育部。我校已准备接受今年第四季度教育部的考察和评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恰逢其时,必将为我校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开创新局面。
今天,我们在这里成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既是一次集中学习研讨,也是一次在升本筹建、即将成功的新时期、新形势下推进我校教学工作的思想大发动、认识大统一的重要活动。
刚才学院党委书记吴金营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并对本次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开创我院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会议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和正确分析我院教学工作的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确定今后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扎扎实实地落实各项教学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学院自2002年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以来,重视教学工作,坚持特色发展。2006年,在福建省民办高职院校中,第一个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学院先后承担“大类招生”、“模块化教学”和“卓越技能教育培养计划”等福建省教学改革综合试点项目,促进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以来,学院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精品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基地1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汽车类专业获2012-2013年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排名第3位,建筑建筑设计类专业第9位。
(一)招生就业优势显著
学院紧抓民办高校发展机遇,挖掘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品牌效应初步形成,学院办学规模有了较大发展。近年来,在生源骤减的艰难时期,学院不仅能够保持第一志愿上线率100%、报到率平均达到82%以上的良好态势,生源质量也稳步提高,招生情况稳居全省民办高职院校前列,并超过8家公办高职院校。目前,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377人,已有9届毕业生。
在招生状况良好的同时,学院全面落实就业导向理念,把学生的就业工作放在影响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认识,大力推进学生就业工作,全力推动校企、校地合作,已建立122家校企合作单位,覆盖所有专业,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与能力。近3年学院就业率均在96.5%以上,连续7年在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评估中获得“优秀”,蝉联3届“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3年评1次),首批获得“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资格,招生就业工作成效在全省民办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良好的生源质量和就业形势为学院的发展提供的长足的动力和根本保障。
(二)素质教育取得成效
学院自建校以来,就非常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的教育。办学27年来,学院始终坚持把学生长跑早锻炼作为一项传统特色项目延续至今。据统计,学生在校期间晨跑累计至少可达到560公里,60% 的学生达到750公里以上,参加马拉松训练比赛的学生最多可达3000公里以上。学院连续参加十届(每届有近百名学生)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有160多名学生达到国家运动员标准。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挑战自我、团队合作、爱拼敢赢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格意志,为就业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多年来,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不断上升,仅2010届毕业生自主创业就达46人,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3%,超出全国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平均水平。泉州理工职业学院“健康体魄、自强创业”的育人特色被作为典型案例写进《福建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度报告》和《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三)技能竞赛成绩突出
学院将技能竞赛作为推动素质教育建设工程,激发和引导学生钻业务、学技术、增技能的一项重要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近五年来,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共获奖163项,包括国家级奖项33项、省级奖项98项、市级奖项32项;特别是2013年成绩斐然,共获奖30项。
我院在福建省职业技能大赛中,建筑CAD、工程造价技能、测绘测量等8项获得二等奖;工程造价技能、企业沙盘模拟经营、报关技能等10项获得三等奖;移动互联技术应用、二维动画、数学建模等7项获得优秀奖。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我院智能应用系统项目在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中获二等奖;测绘测量、汽车检测与维修、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等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中餐宴会摆台项目在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四)专业建设特色鲜明
学院立足于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办好一个专业,带动区域一个产业”的专业建设思想,努力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并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产教结合机制,构建学校与地方联动发展的平台。
学院现开设33个专科专业,涉及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五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专业18个占总数55%,工学特色明显,管理学专业9个;形成了以汽车为代表的汽车类、机械类、建筑类、电子信息类、管理类五大专业群,与区域支柱产业高度匹配。以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教改项目为载体,以“大类招生+模块化教学”为手段,以“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为主线,积极探索并形成知识学习、技能(技术)培养和人文素质养成融合发展、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来,学院在专业建设上取得较好的成绩,共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 9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精品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评为省级示范专业,汽车大类专业、建筑设计类专业分别获福建省2012-2013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排名第3位和第9位。“汽车构造”、“旅游交通票务”、“闽台经济景观文化”、“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等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物流管理专业被评为省级创新人才培养高职教学改革综合试验项目。
同时,学院充分利用厦漳泉尤其是晋江地区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优势,大力推进校地融合、共建共享、协同创新,主动适应地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围绕产业技术升级,全面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积极与各方共建汽车洁净能源技术研究所、机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终端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旅游规划所等11个技术服务与研发中心;并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与晋江共建图书馆、体育馆、社区人才培训基地,提高区域文化建设水平。
(五)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学院加大了教学硬件建设投入,使学院办学基本条件继续改善。
1. 新校区建设“生态校园”。目前,学院新校区建设正在加快进程,校舍建筑面积达24.62万平方米,另有开工在建面积13.61万平方米。新校区遵循“质量第一、功能优先、区划合理、美观简约”的原则,力争造自然、舒适、方便、愉悦的校园环境,满足教职工、学生在教学工作和学习生活的要求。
2. 仪器设备加大投入。学院一直以来都很重视教学仪器设备的建设,三年来,学院逐年增加仪器设备投入:2011年为229.2万元、2011年为619.9万元、2013年截止9月为943.8万元,共1792.9万元。
3. 图书馆建设。学院现有纸质图书44.83万册,生均85册,各类电子图书33.6万册,各种纸质期刊213种。近三年来,学院每年新增图书分别为2011年1万3635册、2012年6万1112册、2013年7万6146册;投入金额分别为2011年16.3万元、2012年65.3万元、2013年101.3万元;共计15万零893册,182.9万元。学院在今年已实现与晋江市图书馆共建、互为分馆,充分共享各种图书资料。同时,学院校园网络信息系统已实现千兆有线及无线双覆盖,通达全校教学、办公、实验、生活等场所。
4. 实验室建设。学院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校企校地合作,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现已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实践教学基地系统。近三年,学院新建实验室41个,现有校内教学实践、实习基地达89个,稳定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达145个。
(六)教师素质稳步提升
近些年来,学院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素质有了稳步提升。
1. 师资队伍数量,结构不断扩大和优化。三年来,学院加大引进的力度,师资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得到了较大改善。截止到2013年9月,每年引进专任教师人数为2011年引进12人,其中副高以上3人,硕士3人;2012年引进46人,其中副高以上3人,正高 11人,硕士8人;2013年引进19人,其中副高以上12人,正高7人,硕士5人。同时,学院借助晋江人才优惠政策,加强优秀人才地引进,现有晋江市优秀人才五类共113人。
2. 教师的进修、培训、学术交流活动取得成效。三年来,学院每年都选派教师进行国际交流培训进修;参加国内培训人次为2011年23人次,2012年24人次,2013年截止至今15人次,共62人次;参加省内培训人次为2011年92人次,2012年108人次,2013年截止至今145人次,共345人次。历年来教师参加国家或港台学术交流65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106场次。
3. 教师技能竞赛取得佳绩。三年来,学院教师参加市级以上业务能力竞赛并获得奖项为11人;其中2013年,获得奖项有:第二届海峡两岸信息服务创新大赛暨第六届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三等奖2项,泉州市第三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比赛三等奖1项。
二、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启动申办本科教育以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是随着全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院的教学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按照本科教育教学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切实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
(一)教育教学观念需要更新
目前,我院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尚未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转变过来。在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本,如何突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认识不足,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陈旧,课堂教学乏味,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有待加强;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不够,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以及对社会和市场的人才需求情况缺乏深入系统的、动态的了解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还较为单一和传统,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体系的宏观建设不够,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仍有脱节现象;少数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没有形成适合我院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的质量标准。
(二)教学规范管理亟待加强
基层教学管理组织需要进一步理顺,有些教学系部还没有配齐教学副主任,基层教学研究活动质量不高,教研室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课堂教学规范管理、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管理比较薄弱,调课、串课现象比较严重,开课一周个别课程教材还没有配齐;教师上课迟到或提前下课时有发生,个别教师缺乏责任心,上课不认真,甚至有无故缺课现象存在;学生学习氛围不浓,存在缺课和上课迟到现象,据不完全统计,2011级学生到课率平均为90%以上,2012级平均80%以上,学生的自习率较低。
(三)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校内外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及设备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不能提供和支持全方位、成系统与实践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要求;实验室管理体制还不适应深化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需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脱节现象;有些专业还没有实验实训室或实训基地,实验设备、实验器材缺乏维修人员,实验仪器的使用情况缺乏登记手续,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定位之间未能很好对接,各专业特别是工科类专业存在着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据对2012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对实验实训不满意率达22.6%,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动手能力培养,理论课比重大,实践课比例小的情况;
(四)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师资队伍专业结构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差距,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具有工程和科研背景的教师数量不多,“双师型”教师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一些专业的师资队伍尚未形成合理的梯队。个别教师对教学精力投入不够,缺乏责任心,不能正确引导学生;部分教师没有履行好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与师德建设水平与学院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奖惩机制有待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的实际力度不够,实效性有待加强,据对2012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对教师授课水平不满意率达10.2%。
三、今后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与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今后我院的教学工作就是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生态校园、校地融合”“健康体魄、自强创业”办学理念,立足办好专科教育,积极探索本科教育,理清办学思路,强化教育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搞好教学基本建设,突出办学特色,使教学水平上新台阶,为举办本科教育奠定基础。为此,今后我院的教学工作将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应用技术大学本质特征
着力建设能够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引领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现代应用技术大学,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最近教育部借鉴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经验,启动应用技术大学试点项目,推动地方新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大学,引导申办设置本科院校的定位与发展,这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部署。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有利于促进产教结合,系统构建现代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促进科教结合,推动产业企业技术进步;有利于促进高校特色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不同于普通大学的教育类型,其本质上体现了产业与教育的高度融合,其特点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教学环节的实践性,校企合作的紧密性和师资队伍的复合性(双师型)。我院申办本科教育已进入关键时期,按照教育部教发司[2012]203号文件要求:“具备职业教育基础以及行业类的高等学校,应当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和企业技术进步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积极支持设置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本科学校”。因此,我们要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摒弃阻碍学校发展的落后教育观念,要面向区域产业发展,把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解决行业企业的实际技术问题作为办学任务,逐步实现向应用技术型发展,这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新要求。
(二)以学生为本,确立教学中心地位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任务。确立教学中心地位,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坚持以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养成为一体,教育学生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学会动手与动脑,学会做人与做事,学会生存与生活,学会创业与创新。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其他各项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教学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要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培养学生“五爱”精神和“四实”品质。五爱精神,即“爱施求善,善良有爱心”、“爱攀求高,上进有追求”、“爱知求问,好学有思想”、“爱试求能,力行有能力”、“爱拼求胜,自信有韧劲”;四实品质,即“做人真实,戒虚伪”、“做事踏实,戒毛躁”、“基础扎实,戒浮浅”、“体魄壮实,戒病弱”。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三)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支撑的要求,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教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党的十八大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比“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内涵更加丰富。“立德”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要求,对教师而言,立德既要加强德育,也要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树人先树己,修业必修身。大力宣传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水平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今后每年都要开展优秀教师或教学标兵的评选工作,让优秀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二是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继续充分利用晋江引进人才的政策,加快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同时注重引进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或港澳台进修学习和提高;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组织的教师培训;鼓励和支持年轻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给予一定的资助;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业学习和承担横向课题,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
三是加大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福建省教育厅决定2013年遴选100名作为省级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学校决定实施院级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选拔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同时具有硕士学位、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和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进入培养计划,并选拔优秀者推荐作为省级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对于列入院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的人员,在职称评审、科研课题立项、进修学习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保证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与成长。
四是完善教师考评与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制定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认真贯彻和落实福建省关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下放到学校评审的政策和要求,尽快启动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鼓励和支持其它专业技术职务转聘为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鼓励和支持教师破格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实现学校与教师共同发展。
(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优质教育资源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与蓝图,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与完善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资源配置等问题。人才培养方案与传统教学计划相比,是一个涵盖了教学全部活动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文化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加强实践育人,突出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素质教育,突出素质教育活动的设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突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学校决定在先期8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基础上,本学期全部完成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同时也要完善首批申办6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优质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是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的核心。一是开发职业(行业)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法律法规以及规模企业岗位(群)的任职标准与要求等;二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主要是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调研,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人才培养方案等;三是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学习指导和教师教学参考等;四是教学素材资源的开发,利用现代技术,开发课程教学的视频、动画、图片、案例、虚拟实验等;五是拓展教学资源开发,主要有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能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等资源。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校拟先期启动汽车检测与维修、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程造价、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等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建设,并列入学校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五)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是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看上去好像是微观的、局部的问题,是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实际上,课堂教学历来是学校教学的主要方式,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是一个普遍、共性的问题。为什麽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教学方法落后是一个重要原因。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甚至没有。以学生的发展、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中心,把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根本指导思想,大学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已有的和整理过的知识,而且要激发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职业不断涌现,工作的流动性越来越突出,终身学习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是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学互动的过程,参与这一过程的主要因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内容是充满活力的知识的载体;教学环境是激发和促进互动的支撑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别出心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疑难问题;通过查找资料,回答各种质疑;引导学生善于倾听、善于吸纳,在质疑中探索,在争论中合作;重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思考其由来,并用自己的学识点拨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和解释。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体验和生产、工作过程中的典型、生动的案例融入其中,使教学内容灵活多变充满人的创造、充满鲜活的知识,既包括客观的事实,也涌动着真实的交流。
三是每年不定期组织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开展不同类型的公开课、观摩课和说课比赛等。
(六)突出实践育人,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是高等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既要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需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又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主动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服务,更好地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搞好实验教学,建立高水平的实验室及实现实验室的现代化管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1.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一是建立健全有关实验教学文件。要求所有实验实训课要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或实验教学计划),编写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并把它作为各单位年终考核的重要条件之一,并作为期末教学检查项目之一。
二是规范实验教学管理。第一,在建立健全实验教学档案的基础上,对实验项目进行计算机管理,以便及时、准确向上级部门报送有关统计报表;第二,加强实验项目与实验仪器设备的标准化配备,即基础实验室常规设备按10—15套配备,专业技术基础实验室常规设备按8—10套配备;第三,对每个实验项目所需实验消耗材料逐步实行定量管理。
三是建立实践教学巡视制度。学校督导团成员在对课堂教学督导的同时对实验教学开展督查,并认真填写“巡视记录表”,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及时处理。
四是定期开展实验教学质量的检查评比活动。并将评比结果与奖励基金挂钩,以便有效地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实验教学规范化的进程。
2. 抓好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合理调整现有人员的岗位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验室发展的关键。
一是正确对待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和作用,确立实验技术人员应有的地位及相应的经济待遇,并尽可能为他们的进修学习创造条件;二是实现实验技术队伍的合理化,实验队伍应该是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等相对合理;三是在人才引进计划中,要统筹安排一定比例高学历定岗实验室,及时给实验室补充新鲜血液,促进实验室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四是加强实验人员的素质训练,对不适合在实验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予以调离,对学历层次达不到要求的人员限期达到要求。
3.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建设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
一是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结合自身实际,深化改革,完善实验室建设体系,制定出一套完整、科学、协调的管理体系,理顺实验室管理机构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关系,明确职责,以保证实验室管理科学、合理、规范、高效地运行。二是制定实验室主任和实验员的岗位职责,对各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三是建立考核制度,合理地制定和按照实验实训大纲的要求,对实验教学效果进行考核测评,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四是健全《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及使用方法》、《实验室安全制度》、《实验室事故损坏赔偿制度》等相关制度。
4. 加大实验室经费投入,确保实验项目开出率达到100%
(七)规范教学管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教学管理,完善由学院教学副院长负责、教务处牵头、系(部)为主体、督导团行使督促检查职责,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系(部)的管理职责,强化系(部)的教学管理职能,实行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教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的宏观指导和监控评估职能。系(部)负责教学过程管理,使教学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组织教师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活动。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学档案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坚持规范管理、科学管理。严格执行教学纪律和教学工作责任事故 “ 一票否决制 ” ,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系(部)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团和学生信息员的作用。坚持学生评教、坚持在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落实领导听课指导、同行听课切搓、督导听课检查制度,加强同行评议,并逐步建立用人单位对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会上下发的《课堂教学规范》讨论稿经本次会讨论后将以正式文件下发,同时将修订《教学责任事故认定及管理办法》。
(八)从严执教与治学,形成良好的教风与学风
何谓教风,我理解就是教师之风范、执教治学之风格。大学教育有两项功能,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格,提高其精神境界;二是教授知识,使学生掌握既能服务社会又能谋生的知识与技能。要实现这两种功能,关键在教师,而教师展现于学生的就是教风。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有严谨的治学精神、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上好每一门课、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从自己这里得到精神人格之启迪,知识技能之提升的责任感,达到不言而教、春风化雨的效果。如果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展现给学生的是散漫、牢骚满腹、马虎行事、学术不精、人品欠佳、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形象,我想,学生面对这样的教师,很难鼓起学习上进的欲望。
要搞好教风学风建设,首先要狠抓教风,不仅学院领导要抓,相关处(室)、各系(部)都要齐抓共管,特别是系(部),不能安排完教学计划、把课程交给教师就完事,要抓教学质量、抓课堂纪律、广泛听取学生意见、评价教学效果。要树立先进典型,同时严格按照学院的规章制度,处理教学事故,劝戒教风存在问题的教师,帮助其改进教学、规范其教学行为。学校聘任的高职称教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首先要把自己承担的课程上成示范性课程,给青年教师树立一个标杆,同时要多花功夫指导青年教师,帮助指导他们在教学和学术上取得进步,使课程内容,授课形式能吸引学生。
学风是教风带出来的,但抓学风建设也有其独特性。抓学风建设,不仅学生处、团委、各系党组织、辅导员要全力抓,行政系统的教务处、督导团、各系(部)行政领导以及全体教师同样要全力抓学风建设。
抓学风,首先抓学生的到课率。我们要求,每门课程的每位任课教师都必须统计每节课的学生到课率,授课教师每次课都要点名,未到课的学生都要记录在册。教务处给每个班都配发了一本师生双考日志,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记录某门课程当天的讲课内容(只填写标题),二是便于检查你的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是否相符,三是记录当节课学生的到课情况,这些内容都由教学信息员填写,但教师要签名,这就是授课教师考核学生、学生也同时考核教师的双考日志,教务处将定期抽查双考日志填报情况,并以教学简报的方式公布结果。
对缺勤多的学生教务处要研究一个办法,是否可评定为平时成绩不及格,需重修。对考试作弊,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要及时处理,不能姑息纵容。同时,要大力宣传优秀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学业优良的学生以及优秀毕业生。要给优秀学生更多进步发展的机会,发展更多优秀学生入党,发挥学生党员和优秀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带头作用,在学生群体中让正气占上风,不给歪风邪气扩张的空间和机会。
同志们,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艰苦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全院各部门、各单位,涉及到每一位教职员工和每一个学生。全体教职员工都要紧紧围绕教学这一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为教学提供优质服务和有力保障。我们相信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奋斗,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二0一三年九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