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
于好摄者而言
虽非故里,仍然不凡
泉大摄影课
开启一扇通往世界的窗
师生走出校门
在旅途拓展视野,记录下感动瞬间
这次他们竟迈向神秘西藏
用一张张相片
记录独特西藏故事
远行是许多人的梦。在泉大有一堂课,师生们常走出校门,去远方上课。
这是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摄影选修课,开课6年,报名学生年年爆满。摄影课不仅被评为校内优质课,而且由此衍生出的选修课《穿越泉州刺桐城》,更在2020年获批为省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立项。
一堂走心的摄影课
从摄影课衍生出的《穿越泉州刺桐城》选修课,也是杨老师的主打课程。他把课堂搬到千年古城的老巷古街、名胜景点上去,让学生寻找海丝起点同时,爱上泉州这座城。2020年,《穿越泉州刺桐城》更获批为省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立项。这堂独具特色的选修课,是我校学生爱上古城泉州的打开方式。课堂提倡“用脚步丈量文化、用镜头定格历史、将职业素养融入课程”。
这堂课,授课的杨颖聪老师给学生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他常带学生拿着相机走出校门,在旅途拓展视野,用镜头记录感动。2020年夏末秋初,他们去遥远的城——西藏。这座城,离学校4000多公里,沿途平均海拔有4000多米,用13天去探索藏地风情。他们迈进神秘的异域,用相机记录怎样独特的西藏故事呢?
泉大视觉
行摄西藏之旅
一场许3年的约会
去西藏,这场约会因何而起?
杨颖聪老师和邓皓予老师,俩人都自小是摄影迷。他们常带学生去采风,拍摄泉州故事、捕捉福建风光、聚焦美丽中国。师生们一次次探寻不一样的风景,给他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一回,师生们约定要去遥远的西藏。这场约定令黄炎鑫同学激动不已。他是2017级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大一加入校记者团摄影部,还选修摄影课。他记得,2018年,杨老师跟摄影部同学许下西藏之约。从此,这个约定像一颗种子,在黄炎鑫心里萌芽,令他心心念念,“西藏是被《国家地理杂志》列为此生必去的地方,是大家向往的世外仙境。”
师生镜头下的西藏
去西藏,是每个摄影人的梦想。“很早就想去西藏,见识一下这方‘此生必去’的圣地。”多年来,因为各种缘由,西藏之旅迟迟未能成行。自从有了西藏之约,师生们常惦记这档事,“每次说起西藏,大家心里都痒痒的。”
老师吃下颗定心丸
西藏,那个盼了3年的地方,令师生们心驰神往。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每个人最直接的生命教育,大家反思自己对生命的态度,自觉做到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这一刻,去西藏的愿望愈发强烈。
疫情,让一切“慢”下来。校园封校,直到2020年6月18日,终于迎来第一批返校毕业班学生,黄炎鑫、魏钊和黄智超三位记者团学生都在其中。临近毕业,他们多么希望毕业旅行目的地,会是那个期盼已久的地方。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20年7月中旬,泉大回访对口支援的西藏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杨老师随行参与其中,了解了很多当地民俗风情。这次西藏昌都之行,给他吃下一颗定心丸。
泉大对口支援的西藏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
“我们去西藏吧?”回校后,两位老师商量,学生毕业之际,带学生兑现西藏之约。3位同学黄炎鑫、魏钊、黄智超,纷纷征得家人同意。其中,黄智超的父亲曾去过西藏,他知道那里很美,“值得一去再去。”听说儿子想去西藏,他非常支持,“父亲带我去过很多地方,也一直鼓励我去做喜欢的事,只要我想出远门,他都会无条件支持。”
西藏美得处处是大片
出发,去西藏!
去那心中的圣地。
8月25日,他们做足了准备从晋江出发,在成都租一辆陆地巡洋舰,走川藏线去那座神秘之城。一路上,他们记录了各种藏地风情。
8月27日,他们驱车进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那里平均海拔有4000多米,有广袤草原、纵横河曲,还有湖沼与雪山,瞬间,师生真正进入藏域风光。“最震撼的是天葬台,寺庙布满骷髅头,外面发塔挂满逝者头发,天空盘旋着秃鹫。”师生们明白,天葬是藏人对逝者最高尊敬。“虽没能亲眼看到天葬仪式,单单处在这氛围,内心就不断涌起对逝者的敬意。”
第二天,他们又马不停蹄赶往墨石公园。每个人背着几十斤装备,缓行于公园的石头上。眼前连绵不断的糜棱岩,犹如墨色浸染,重峦叠嶂,仿佛误入了外星球。在公园里走了2小时,他们手中的相机“咔咔咔”响个不停,眼看已是晚上八九点,天色昏暗,雾气弥漫,四周传来狼的嚎叫,听得人毛骨悚然,才匆匆离开。
9月2日,车子赶到全长约12公里的“怒江72拐”,一路从海拔3100米的最低点,攀升到海拔4651米最高点的业拉山口,然后,又盘旋下降到海拔4100米的邦达镇。这路段很险,也很美,师生们在观景台狂拍照。
一路上,壮丽的风光与他们相伴,神圣的布达拉宫、奇妙的雪山与冰川、唯美的藏戏与云朵、辽阔的草原与成群的牦牛。那里,天空几乎永远是蔚蓝的,“西藏的天空很蓝,蓝得很通透、很干净。”那一片片蓝,常浮现于师生的脑海。
去西藏值得一生回味
旅途中,有美景,亦有感动。
“路上,记不清是在哪个路段、哪个地区,有一间小小的房子,很破旧,孤零零屹立路旁。走到近处才发现,那是间小卖铺。在大山深处,这小屋是附近藏民购买生活物品,最近的一家店铺。”黄炎鑫迷上深山静好岁月。他看见,小屋面积不大,屋内只有一张床、一个陈旧的木头货架,上面零零散散摆满货品,店里的沧桑老者脸庞写满岁月的痕迹,不知在这住了多少年,陪伴他的是一只瘦弱的猫咪。深山远离城市喧嚣,一屋、一人、一猫,是彼此最温暖的陪伴。
“能在有生之年去一次西藏,过程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完成这个仪式,更是完成那一直藏在心里的心愿。”黄炎鑫很感动,“一辈子可能有很多心愿,但不是所有心愿都能实现。或许有遗憾,才是对旅程最好诠释。有点缺陷的完美,才会在我心里念念不忘。成长路上,还有许多不完美,可能就是这些不完美,让我一步步成长吧。”
“西藏充满神秘和神奇,又丰富多彩,那里的美景、美食、旅途故事,都令我流连忘返。”一路上,魏钊见识过磕长头的朝圣者、手持转经筒的老人、围着拉萨八廓街一圈一圈走着的人群,也眼见过东嘎寺宏伟的装潢、千年盐井朴实的藏民、大昭寺的信徒……他终明白,“旅途不在乎终点,在意的是途中的人和事,还有那些美好的回忆。”
“教育不应只在学校里,而应该走出校门,通过郊游旅行,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亲近自然,体验各地的文化传统。”一百多年前德国教师理查德·希尔曼,常带学生在旅行中学习,杨老师很喜欢他的教育理念,并结合职业本科教育,形成自己独特教学理念,“用脚步丈量文化、用镜头定格历史、将职业素养融入课程。”
师说
相机教你看世界的方式
一幅优秀摄影作品,似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从中,能读到诗情,欣赏画意,倾听动人旋律。
镜头是摄影师的眼睛,摄影不是机械地记录影像,而是摄影师与世界的对话,当快门按下后,每一幅作品都饱含摄影师的情感与灵魂。20世纪美国杰出的纪实摄影家多罗西娅·兰格(1895-1965)曾说过,“照相机是一个教具,教给人们在没有相机时如何看世界。”
为了追求更好的作品,摄影课的师生常常在路上,大家去拍东西塔、安平桥、清源山等泉州世遗景色,也走出泉州,记录福建的大好风光,后来,还走出福建……带学生走出校门,是让他们看不一样的风景,见识不一样的城市,尝试不一样生活,才能捕捉到不一样的美好。
去西藏,是每个摄影人的向往。西藏太美,不仅风光美,还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浓厚的宗教文化,那是个纯净唯美的圣地。这座城市,是很多摄影师、户外爱好者都向往、青睐的地方,被许多人列为“此生必去”的地方。于是,很早就想带学生去西藏看看。
这趟旅行,是摄影课的一部分,又不止于摄影。去西藏有很多挑战,需要很大的勇气。之所以坚持带他们去,是因为我坚信,“走出去”是一种探索精神,亦是一种“观世界”的独特方式,更是一种寻求人生无限可能的勇气。这次是三位学生的毕业旅行,我想给他们更不一样的人生感受。
西藏行摄之旅,一路上,有苦有甜,痛并快乐着,但是,这次经历对于师生们却弥足珍贵。我的摄影课一直在探索,想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让他们去看看独特的文化、去遇见不同的人群、见识不一样的生活,最后,让他们自己拥有不一样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