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红色文化育人长效机制,通过系统化、多维度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途径,教育引导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一、打造红色课堂,拓展思政教育空间

把红色精神融入思政课程、融入课程思政、融入云端课堂,实现思政教育的场域拓展和模式变革,让信仰精神激发力量。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以烈士家书作为党史素材,学生以情景剧、朗诵的形式展示,让红色家书“复活”,以红色精神滋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结合课程思政建设将红色资源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如举办红色音乐会活动,传唱《我爱你中国》等红色歌曲,在雄壮的歌声中感受党的伟大。依托学校剪纸、沙画、书法、文创等工坊,在公共选修课中制作一批具有红色元素的沙画、剪纸、雕塑、微景观等作品。各书院微信公众号平台开设“书院党建”专栏,推送一分钟知晓党事、红色故事、国家相册、榜样人物等,定期推送党史知识。校内电台设立红歌专栏,每天傍晚播放红色歌曲,营造浓厚红色文化氛围,让师生“指尖上”学党史、“云端”上唱红歌,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般达到教育效果,努力实现出彩又出圈。

二、编撰红色教材,拓宽思政教育资源

报刊是记录历史的真实的、直接的物证,党报党刊作为主流媒体,充满正能量,是学习党史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教材。由学校党委书记主编的《大浪淘沙——红报里的中国共产党党史》(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收录了近300份1917—1949年间珍贵红色报纸,被列为党建网推荐好书之一。另一本《故纸华章——新中国红色报纸图说》,精心选取200多种极具不同时代特色的党报,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历史事件。两书用报纸原图佐证历史,丰富了红色文化教育教材。学校通过党报展、专题报告、故事会等形式开展“读党报、学党史”主题系列活动,向师生讲述了“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成就。各基层党组织以主题党日等为载体,开展党报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师生整理学习党报上面的历史故事,开展讲党史活动,师生在一份份红色报刊及背后的历史事件中深入了解感受党的奋斗历程和光辉成就,涵养爱党爱国情怀。相关做法被中国教育报、福建省教育厅网站等20余家媒体报道。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编印《古田会议精神的新时代伟大意义》《南侨机工:烽火岁月里的血色车轮》,以选修课、报告会等形式向师生讲述“古田会议的主要精神”等内容以及南侨机工支援抗战的英雄事迹。

三、开展红色宣讲,提高思政教育声量

学校广泛动员师生力量,加强校内外红色文化宣讲工作,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骨干教师成立红色故事宣讲团,采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的小切口叙事手法,定期走进书院(学生社区)讲述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源源不断地传递着信仰的磅礴力量。组建“红色之旅”讲解团。每年在寒暑假开展“红色之旅”社会实践调研暨微党课项目,组建“红色之旅”实践团队226个,共有1600余人参与。实践团队走进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谷文昌纪念馆等近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切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的精神,从回望党的奋斗历程中增强初心使命。实践团队以讲解员身份录制微党课,共完成微党课视频910个,在校园内播放宣讲。组建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历史纪念馆讲解团。该团队自2021年成立以来,经过系统培训,每年承担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历史纪念馆志愿讲解服务,已接待近百个单位(部门),共计3400余名参观者。平时,讲解团向师生宣讲地方革命斗争历史故事和革命先辈的先进事迹。组建红色华侨宣讲团。宣讲团系统研读《红色华侨历史》等书籍,实地走访晋江梧林古村落等红色教育基地,深入侨胞中了解“红色华侨”的先进事迹,整理汇编“红色华侨”事迹,创作讲解视频、制作宣传册。宣讲团还为深沪镇坑边村侨史馆提供常态化讲解服务,累计服务游客1200人次,该团队荣获2024年全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社会实践队”。

四、强化红色实践,拓宽思政教育阵地

实践是红色文化育人的关键环节。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开展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等一系列活动,与地方共建“党史党建研究实践基地”,联合举办老党员讲故事、红色经典诵读比赛、党史知识竞赛、唱红歌、抄写红色家书等实践活动。各基层党组织充分依托福建省百个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等地方红色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如组织党员教师走进围头“八二三”炮战遗址等开展学习教育。与谷文昌纪念馆、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每年组建红色文化实践队前往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叶飞将军故居等地参观学习。在书院公共空间打造红色文化长廊,展示百年党史故事、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等内容,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浸润式传播。

铸魂育人,润物无声。学校通过多元场景让红色资源、红色记忆浸润学生心田,帮助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为培养新时代技能人才注入强劲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