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改革与建设实践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与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产业伙伴型大学”“创业者的摇篮”办学目标,构建红色文化育人长效机制,通过系统化、多维度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途径,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擦亮思政课“以红化人”的鲜亮底色,教育引导全校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当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打造红色课堂
拓展“大思政课”育人空间
课堂是红色育人的主要渠道。思政课堂的作用是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为高校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在中国具体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成果。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从理论维度看,红色文化能够增强思政课堂的内容深度,拓宽思政课堂的内容来源。从价值维度看,红色文化能够深化思政课堂价值引领,发挥文化育人重要作用,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实现二者融合发展,有利于提升思政课堂教育的实效性。近年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以红色资源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把红色精神融入思政课程、融入课程思政、融入云端课堂,实现思政教育的场域拓展和模式变革,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信仰精神激发力量。编纂《大浪淘沙——红报里的中国共产党党史》《故纸华章——新中国红色报纸图说》等,收录近300份1917—1949年间各类珍贵红色报纸,选取200多种极具不同时代特色的党报,以独特的载体和视角,用报纸原图佐证历史,形成非常珍贵、不可多得的红色文化教育教材。编印《古田会议精神的新时代伟大意义》《南侨机工》等校本教材,以选修课、报告会等形式讲述“红四军入闽”、古田会议召开、南侨机工支援抗战等英雄事迹。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举办红色音乐会活动,在雄壮的歌声中感受党的伟大,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依托学校剪纸、沙画、书法、文创等工坊,制作一批具有红色元素的沙画、剪纸、雕塑、微景观等作品。在各书院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开设“书院党建”专栏,推送一分钟知晓党史、红色故事、国家相册、榜样人物等,定期推送党史知识。在校内电台设立红歌专栏,营造浓厚红色文化氛围,让师生“指尖上”学党史、“云端上”唱红歌,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般达到教育效果,努力实现出彩又出圈。
开展红色宣讲
提高“大思政课”育人声量
传播是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路径。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既要当好信仰者又要当好传播者,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又要加强情感培育,让思政教育的覆盖面更广、生动性更强。通过开展红色宣讲,有助于引导学生融入一种氛围、代入一种角色,在宣讲中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把自己想讲的和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并在感同身受中追昔抚今、激发情感、昂扬斗志。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广泛动员师生力量,加强校内外红色文化宣讲工作,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组建“红色之旅”讲解团,每年寒暑假开展“红色之旅”社会实践调研暨微党课项目,2024年组建“红色之旅”学生社会实践团队226个,共有学生1600余人直接参与。实践团队走进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晋江经验馆等省内外近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回望党的奋斗历程中增强初心使命。同时,实践团队以讲解员身份录制微党课视频910个。组建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历史纪念馆讲解团,2021年成立以来,每年承担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历史纪念馆志愿讲解服务,同时学习《讲解员礼仪》《讲解员语言》《展馆讲解注意事项》《讲解员讲解技巧》等课程。2024年实践团共接待80多个单位(部门)约3400余名参观者。组建红色华侨史宣讲团,系统研读《红色华侨历史》《华侨与中国革命》等书籍,前往晋江开展实地调研,实地走访深沪镇坑边村侨史馆、龙湖福林侨史馆、晋江梧林古村落等8个红色教育基地,深入侨胞了解“红色华侨”的先进事迹,整理汇编“红色华侨”事迹,创作讲解视频、制作宣传册。此外,宣讲团还为深沪镇坑边村侨史馆提供常态化讲解服务,累计服务游客超1200人次。红色华侨史宣讲团荣获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2024年全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社会实践队”称号。
强化红色实践
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
实践是红色文化育人的关键环节。红色文化是实践的产物,重视实践教学对于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至关重要。一处处革命遗迹、一件件历史文物,承载着历史记忆,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只有坚持理实融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才能让学生在历史和现实的碰撞中,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生动性、有趣性和实效性,达到以史育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教学目的。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与谷文昌纪念馆、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党员干部开展集中培训,通过专题党课、现场教学、仪式教学等形式,以先进为榜样和标杆,强化师德师风教育。组织思政干部赴古田干部学院研修,走访古田会议会址、古田会议纪念馆、中共闽西特委旧址、中共闽西特委培训班旧址、红军长征第一村、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群等,重温党的历史,汲取红色力量。组织社会实践队前往东山岛开展社会实践,制作《学习谷文昌精神,做新时代好青年》党课课件和视频,大力弘扬谷文昌精神,勉励学生争当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先后组建232支红色文化实践队,前往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闽西革命烈士陵园、闽西地区“红军长征第一村”中复村、叶飞将军故居等地,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与不懈追求,汲取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书院公共空间打造红色文化长廊,设置党史学习书籍专柜,展示百年党史故事、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等内容。各基层党组织积极开展老党员讲故事、红色经典诵读比赛、党史知识竞赛、唱红歌、观看红色经典电影、清明祭英烈、参观红色遗址等活动,让红色基因在青年一代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是提升青年学生素养、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如何更好地实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道“必答题”。面向未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将积极探索红色资源与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持续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通过多元场景让红色资源、红色记忆浸润学生心田,更好地帮助学生扣好思想的“第一粒扣子”,让红色文化资源绽放时代华彩,努力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报道链接:【福建学习平台】学思践悟 | 以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