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1F

吴敬章倾听居民对小区治理的意见建议 吴祥瑚撑着小木椅上台接受拨穗正冠礼吴承谕与残奥会冠军杨丽婉合影黄孝廉年过八旬仍“驰骋”球场高燕吞(左二)和救援人员一起营救遇险群众 爱心人士林子元先生(右)和李如柏先生(右二)与受助学子交流 林华木在八百流沙极限赛中泳士林曙龙从事公益20多年,肖建福初心未改。庄小虹与丈夫笑对生活带来的苦难 王玉茹六年多来已为100多名英烈找到亲人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或受访者提供) 许华地倾尽全力陪伴儿子成长

面对他人危难,他们及时果断伸出援手,化解一次次危机,助人脱离险境;为英烈寻亲,助忠魂回家,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追根溯源、查证信息,最终完成烈士遗愿,找到亲人;解决百姓所急所需,他们主动作为、暖心服务,从点滴做起,共筑幸福家园;生命不止,挑战无限,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勇闯戈壁沙漠无人区,谱写生命赞歌;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他们援藏行医、义诊义剪、捐资助困,“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当好“东道主”,礼迎八方客,无论是志愿红,抑或是警察蓝,义务讲解、照管女童,他们用实际行动“‘泉’心为你”,展现这座文明古城的暖心与善意;最温暖莫过于亲情,最珍贵莫过于陪伴,照顾尿毒症丈夫,夫妻相携相守,星爸卖房救子,他们不离不弃,书写人间真情……

2024年里,他们用一个又一个的凡人善举,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生命赞歌,散发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这座千年古城的文明之光愈加闪耀。值此年终岁末,让我们细数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最美瞬间,传扬他们的大爱,感受其中的温暖与力量,以更加坚毅昂扬的心态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物管提升

共筑幸福家园

物业管理联系着千家万户,是关系居民幸福感的“关键小事”,也是夯实基层治理的“民生大事”。今年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物业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切实提高小区品质、增进民生福祉。一些小区党支部书记、业委会主任、物业经理等主动作为、暖心服务,从一点一滴做起,真正为小区业主办实事,共同打造幸福家园。

泉州华厦家园小区仅有2栋楼,当年交房后,有一家物业公司进驻。然而,运营几年后,因无利可图,2010年年底该物业公司撤走,刚成立一个月的业委会“临危受命”,成了临时管家,组织召开业主大会,最后讨论决定业主自治管理小区。10多年来,业主除了通过财务监督花钱,监督服务质量,还可随时向业委会提意见,并对履职情况进行评议。在热心业委会“领头雁”及成员倾心服务下,老旧小区实现“蝶变”,华厦家园走出了“自治”新路子。

吴敬章是晋江市磁灶镇磁灶社区党委书记、晋江市人大代表。同时,他也是梅岭街道梅庭社区瑞璟·香榭花都小区的业委会主任。每天,他都在社区“领头雁”和小区“当家人”两种身份中不停切换。这是泉州市持续推进小区自治组织提升专项行动,探索引导社区党组织书记异地担任业委会主任,提升小区管理品质的生动实践。该小区通过盘活公共停车位,将电梯广告、租赁摊位、通信基站等资源“变现”的方案,极大增强了小区自我“造血”功能。如今,小区一年的公共收益有近140万元。有钱后,小区进行多项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居民生活因此更有质感。

福建中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泉州市区“辉映江山”小区物业项目经理李良约带领团队,以热心换真心,关乎业主的居住体验感。只要接到业主反映,李良约总是和同事们第一时间处理。小区成立业委会后,为不断满足业主多样化生活服务需求,提升业主居住幸福感,李良约带领团队与业委会同心协力,积极推进社区品质提升,为业主打造舒适、美好的家园环境。(黄墩良)

“泉”心为你

礼迎八方来客

“入龙喉得好运,出虎口解厄运,这便是天后宫门口两处牌匾后动物肖像的寓意,欢迎大家进入天后宫‘得好运’。”头戴簪花、身穿汉服,17岁的公益讲解员许馨月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边走边讲,声情并茂地为游客呈现了一座立体、鲜活的天后宫,给来泉游客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庆期间,这样的场景在泉州各大景点不时可见。

今年以来,世遗泉州持续火热,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为了当好“东道主”,泉州各界用实际行动让来自各地的朋友感受世遗之城的魅力。他们尽心服务、热情待客的故事,展现了泉州这座文明之城的暖心与善意,演绎了一幕幕“‘泉’心为你”的动人场景。

别看许馨月年纪轻轻,她的公益讲解之路却已坚持了9年之久。她说,每次讲完常常是口干舌燥,但看到游客们听得津津有味,她都特别有成就感。她会努力讲好泉州故事,做古城的推介人,让更多人爱上古城,爱上泉州。

58岁的“小白”驾驶员蒋志出生于10月1日,每一次生日,他都是在岗位上度过的,今年也不例外。在他看来,与祖国同一天生日,累并快乐着,但他总说,自己很幸福,有那么多的游客陪着他,他干劲满满。当游客用脚步丈量泉州历史的厚度时,还有许许多多和蒋志一样的公交司机,他们在小小的驾驶室里手握方向盘,载着游客感受泉州城的广度,用心用情打造城市流动的风景线。

(苏凯芳)

身残志坚

活出别样精彩

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身患残疾,却挡不住他们振翅高飞的心。他们从未向命运低头,活出了别样精彩,让自己成为一束光,照亮他人。

今年7月,在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椅子男孩”吴祥瑚扶着小木椅接受拨穗正冠仪式的身影,感动了无数人。5岁时突发意外,导致他的双下肢不能行走,但他不气馁,积极参加康复训练,并在家人的鼓励和帮助下重返校园。身体上的缺陷淬炼出了他强大的心性,凭借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吴祥瑚一边自赚学费和生活费,一边完成了从大专到本科院校的学习,并于不久前成功入职一家教培机构,还完了自己的助学贷款。面对命运的不公,吴祥瑚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尽管他比别人起步晚,但幸运的是,他始终在路上。

来自永春的郑发强,因一场车祸双目严重残疾。尽管如此,他却能自力更生养活自己,并凭着顽强奋斗的精神创办了一家物流公司;本应是受人帮助的对象,多年来却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帮助了许多困难学子。尽管命运给了他许多坎坷,他却能做一束自强的光,照亮自己的人生,也为他人带去温暖和希望。

今年10月,19岁的石狮“轮椅少年”吴承谕传来好消息,他成功加入福建省作家协会,成为新加入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一员。吴承谕是一名DMD(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罕见病患者,11岁起依靠轮椅代步。在难以外出求索的日子里,他用笔代替双脚,凿开了命运这堵密不透风的墙,撰写18万余字,并出版两部文学作品集,用温暖的文字鼓励人们珍惜和热爱生活。他用文学的方式填补了自己人生中的残缺,活出了许多人达不到的“高度”。

(杜婉琼 杨泳红)

22载助学

圆学子大学梦

8月20日上午,本社“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2024行动”助学金发放仪式,在泉州市民政大厦举行,意味着2024年的助学活动圆满结束。作为泉州最有影响力的助学活动之一,到2024年,助学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22年,迄今共筹得善款2503.67万余元,帮助7048名(次)学子圆了大学梦。活动带动了社会各界发起或参与各种形式的助学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热心公益、捐资助学的良好风气。

今年7月,高考成绩一出来,本社记者就兵分多路,前往各地慈善总会推荐和主动拨打本社96339热线求助的困难学子家中采访,了解他们家庭的真实情况、学习表现,并成稿在《泉州晚报》、泉州通、泉州网上发表。品学兼优的困难学子,在困境中奋斗,在逆流中击楫的励志故事,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纷纷慷慨解囊,帮助他们圆大学梦。已经多年参与“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助学活动的杨鹭晖伉俪,早在活动启动前,就与记者联系表示今年他们资助的几名学子中有一人已经毕业,他们将再资助一名学生。最终,这对爱心伉俪一对一资助了安溪学子小航,并特意到小航家走访;长期参与助学的爱心老人陈昭煜先生,看到本报报道德化女生小燕的故事后,约记者一起到她家走访,并确定资助她;晋江志愿者圆爱服务队从2021年开始,连续四年参与本社助学活动,今年他们再次资助两名学生;值得一提的是,爱心企业泉州市立信化工贸易有限公司和公司总经理林子元先生,今年总共捐助了8名学子;79岁的安溪金谷陈云从老先生,拿出自己的1万元积蓄,交给记者和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让我们帮忙资助困难学子……一位位热心人、爱心企业的义举,一笔笔滚烫的爱心款,温暖着困境学子的心,为他们插上理想的翅膀,让他们勇于向前,奋勇拼搏。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牵动着社情民心。”在助学金发放仪式中,泉州市慈善总会会长沈耀钦提到,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助学帮助困难学子成才,不仅成就一个家庭,还能够造福整个社会,是充满爱与希望的事业。(陈明华)

真正勇士

该出手就出手

“真的太感谢你们了,不然我妻子的命就没了。”1月17日7时,一女子从顺济新桥上一跃而下。泉州市顺济桥冬泳队的两名队员听到有人呼救后,在落水女子即将被卷入暗流前将其救起。施救过程中,66岁的邱飞忠腿上多处被乱石划伤,依然忍痛坚持。

“如果没下车救人,我当晚会睡不着的。”2月21日21时,南安市水头镇一男子骑车不慎摔伤晕厥, “00后”退役军人吕逸鹏正巧开车经过。他下车查看后发现,男子伤势严重,而周边光线昏暗,来往重型货车很多,男子有被车辆碾压的危险。由于在部队学过急救知识,他马上对男子采取急救措施。

同骇浪搏斗,与死神抢人。4月19日6时,一名女游客在石狮黄金海岸海域不慎落水,泉州市安捷海岸救援服务中心黄金海岸大队队长高燕吞立马乘车赶到事发现场,带着随身携带的浮标以最快的速度游到女子身边,用浮标将她拖到岸上。20余年来,高燕吞一次次在狂风恶浪中为遇险的群众解围,被当地群众称赞为海岸“守护神”。

“看到刀当然也会怕,但想着不能让他(犯罪嫌疑人)再伤害其他人。”9月6日19时,晋江市灵源街道一家制革公司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公司行政部门负责人聂玉星现场劝解。就在民警成功分散犯罪嫌疑人注意力的时候,聂玉星不惧危险,箭步上前抓住嫌疑人手腕。民警乘势将嫌疑人摁倒在地,聂玉星又趁机将嫌疑人手中的刀夺下。

“施救的时候也没想这么多,更没想到随手助人的一个小举动,能得到党和政府这么大的表扬。”冒着煤气罐爆炸的危险,石狮市祥芝镇居民蔡国荣英勇制服劫持孩子的歹徒,后被评为全国见义勇为勇士,他如是说。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他们是真正的勇士,面对他人危难,及时果断伸出援手,化解一次次危机,助人脱离险境,从死神手中挽救回一条条鲜活生命,让人敬佩。

(张晓明)

老当益壮

夕阳红焕光彩

八旬老人仍然“笑傲”球场,七旬伉俪联手奏乐章,“网红”老伯公园花式锻炼,他们用行动诠释年龄不是问题、心态决定作为,活出老人们的别样精彩。

与篮球结缘69年,84岁的晋江篮球迷黄孝廉如今仍能“驰骋”篮球场,带领孩子们强身健体,与年轻人一较高低。他说,有一项兴趣爱好,并能坚持下去是件很幸福的事。因为能坚持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他感到每天的生活都很开心,日子也过得更充实。

七旬伉俪陈其鸣与吕婉真退休后,进入老年大学学习钢琴。夫妻二人每日在家学琴练琴,演绎四手联弹,还曾多次代表老年组参加钢琴比赛,荣获市级老年四手联弹组一等奖的好成绩。

七旬老人陈秀华组建晚晴歌友会,吸引了众多老人参与。歌友会的成员们时常在中心市区各个公园深情演唱经典红歌,唱响晚年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不论是陈其鸣夫妇还是晚晴歌友会的老人们,他们以音乐为纽带,或四手联弹钢琴,或共唱经典红歌,用音乐演绎出别样精彩的退休生活,诠释了“最美夕阳红”的真谛。

安溪城厢镇砖文村72岁的谢世枝曾经饱受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痛折磨,连抬手、走路都困难。为了改变现状,10年来,他咬牙坚持练习单杠,不断挑战自我。如今,他不仅能轻松挑战单杠、吊环、腹肌板等器材,还能做出高难度且极具个人特点的动作。运动让他的心态愈发年轻,身体更是强健,极少受到疾病的侵扰。他也将这份对运动的热爱与坚持传递给了妻子,两人相互陪伴,共同锻炼,展现“夕阳红”的活力与风采。

(杨泳红 张晓玲)

快乐公益

续写雷锋故事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行医援藏、义诊义剪、扶危济困……有一种情怀叫“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做公益,他们是认真的。他们就是当代的活雷锋。

“直接来我家里,我都在。”今年春节假期往来于罗加林家的人络绎不绝,找他看病问诊的电话更是持续不断。每年春节返乡,祖籍南安梅山的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肿瘤医院)腹部放射治疗科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罗加林都忙着为乡亲们提供义诊咨询。这一做法,他已经坚持了近20年。

“他们就像我的弟弟妹妹一样,我希望做点事,给他们带来一些温暖。”“90后”小伙农金达从2016年开始,发起并成立了一支为福利院和孤独症康复机构、辅助性就业基地里的孩子义剪的志愿队,累计义剪千余人次。

“公益很平凡,从小‘善’做起。”20多年的公益路,泉州微公益协会的肖建福始终践行这个理念;“希望能在家乡组建一支志愿应急救援队伍,为家乡的群众提供帮助。”带着这样的初衷,詹惠阳组建了泉港区首支社会性志愿应急救援力量——泉港区星空应急救援中心;“看到救援队员的身影,我们心里就踏实。”这是南安市水头镇当地群众对极光应急救援队的赞誉;“生在泉州城,深爱这座城。”面对如潮游客,“海丝泉州推荐官”颜静怡、杨成龙工作室宣讲团队始终坚守一线,穿梭在古城的各大景点,为八方来客展示古城的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

近年来,泉州市积极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助力文明城市创建,打造了“志愿情·泉州红”品牌。全市1.3万多支志愿服务团队、235万余名志愿者用行动诠释雷锋精神,在社会治理、保障民生、应急救援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从他们的身影中,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雷锋精神历久弥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大爱和温暖。(张晓明)

致敬英烈

助力忠魂回家

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逝去的是时光,沉淀下来的是思念的情愫。无论再过多少年,这样的情愫,始终都是那么的醇厚,那么的浓烈。

这几天,王玉茹跑了几趟位于南安丰州的烈士陵园,为牺牲在泉州的江苏籍烈士江尧年对接信息,同时与远在江苏的相关部门和江尧年的亲属联系。到目前,信息全部匹配上,这意味着,与家人“失联”60年之久的江尧年烈士,找到了亲人。

“我今年为30多位英烈找到亲人,这是其中一位。”王玉茹是“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队福建分队、泉州市东南公益协会的志愿者。20年来,她一直奔赴在公益、志愿服务的道路上。为烈士寻亲,是近年来她从事的主要志愿服务项目之一。

由于早年信息不清晰、时代久远等因素,一些英烈牺牲在泉州,但其家人有的只知道亲人牺牲的消息,并不知道具体的安息地点。另一方面,历年来,泉州建起了众多烈士陵园、烈士集中安葬区,其中有一部分英烈只有简单的信息,没有亲人前来祭扫。

“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因为有他们的牺牲,才有和平安定的今天。我们不应忘却他们!”这是她为烈士寻亲的初衷。

“有时候一人独自到陵园,别人会问我怕不怕,我说有什么可怕的,英烈凛然正气,我们现在的安定,就是因为英烈的浩然正气和牺牲换来的。”遇到有人不理解或者关心,她没有动摇过。

2018年起,她开始在网上、线下帮助英烈寻亲的志愿服务之路。她基本跑遍了泉州各大烈士陵园和烈士集中安葬区。为烈士寻亲要做的,先是到烈士陵园、安葬区或从相关部门处抄录、获知英烈信息,而后发到网上、与英烈家乡所在地的政府部门联系对接。有时候,英烈的亲人或家乡人士看到王玉茹发布的信息,会主动联系,进而比对具体的信息。

几年来,王玉茹在相关部门及其他志愿者的协助下共为100多名英烈找到亲人。因为贡献突出,她被评为“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项目优秀志愿者。本社旗下各媒体报道了10多篇王玉茹等志愿者为英烈寻亲的事迹。(廖培煌)

挑战自我

谱写生命赞歌

生命不止,挑战无限。17小时16分游了54公里,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成为福建第一人;靠着双脚,6天独自穿越400公里,勇闯戈壁沙漠无人区,相当于连续挑战10个全程马拉松,成为中国公安完赛第一人。他们谱写出一曲曲美妙的生命赞歌。

登陆法国的海滩后,林曙龙握拳挥扬:“我成功了!”8月14日,这个来自泉州惠安的男子,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征服了34公里的英吉利海峡。横渡英吉利海峡,被称为“攀登游泳界的珠穆朗玛峰”,是全球公认挑战难度最大、挑战人数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横渡海峡运动,也是许多游泳爱好者的终极梦想。此番挑战成功,让林曙龙成为独自横渡英吉利海峡的福建第一人、全国第四人。

“很艰难,全身疼痛,无论如何,我完成了梦想,明天我要睡一天。”回忆起成功登陆后划过脑海的想法,他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他说,因为多次洋流影响,整个游程比计划多出20公里左右。今年35岁的林曙龙在学校时就酷爱体育运动。大学毕业后,他爱上游泳,即便从事的外贸工作繁忙,也一直未间断,后来成了惠安县游泳协会的会员。

“有生之年,八百流沙”。在跑者的心中,“八百流沙”这四个字意味着极限,意味着荣耀,更意味着信仰。10月6日—12日,第六届八百流沙极限赛在甘肃敦煌古城举行。54岁的晋江公安民警林华木在142小时内完成了这场对人类极限的挑战,不仅是泉州完赛第一人,也是中国公安民警完赛第一人。

八百流沙极限赛,全长约400公里,折合成市里,正好是八百里,是中国首个长距离不间断的极限耐力赛。这是所有超跑爱好者的梦想之旅,也是林华木心心念念的比赛。林华木是安溪龙门镇人,从警32年。当大家质疑他“年纪这么大了还折腾这个干吗”时,他说,参赛不仅是为了挑战和证明自己,更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做好榜样,教孩子面对困难也要坚持到底。他说,八百流沙并不是终点,生命无极限,运动不止步。(张晓明)

不离不弃

最不舍的是你

人世间,最温暖莫过于亲情,最珍贵莫过于陪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慢品烟火色,相伴岁月长。不离不弃照顾尿毒症丈夫,星爸卖房花费百万救子……他们的一举一动,无不彰显人间真情。

如果生命以痛吻你,你该如何面对?“星爸”许华地用行动给出了掷地有声的答案。6年前,儿子确诊孤独症的消息,令一家老小陷入绝望的境地。原本心性乐观的许华地,看着儿子在花费近百万、多次寻求机构干预仍无好转后,患上了焦虑型抑郁症。他没有放弃,而是毅然辞去工作,全程陪伴儿子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此外,他还一边学习心理学和孤独症理论知识,为儿子制定适合的康复方案,一边为儿子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包容的世界,引导孩子走出孤独的世界,走向他们。许华地还有一个远大的梦想,他希望集结各界的力量帮助“星孩”,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生活。

“只要心怀希望不放弃,生活总会越来越好,我感觉我们做到了。”2011年,庄小虹的丈夫郑少云被诊断患有尿毒症,病情迅速恶化,让他一度想要放弃治疗。庄小虹却说,只要两个人还在一起,日子就会有盼头。在医院里,庄小虹日夜守护,用乐观和坚强感染着丈夫,帮他度过危险期。不久后,郑少云又因并发症坐上轮椅,庄小虹一边照顾丈夫,一边到石材厂打工,以柔弱身躯扛起家庭重担。风雨过后终见彩虹,如今,郑少云的病情进一步稳定好转,两人还有了一个小孩,这个历经苦难的家庭迎来欢乐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