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自己改造的车,能使用鸿蒙系统的APP进行操控。”泉州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创新产业学院的董振华、郑成语、曾学智3位男生,围坐在校企合办企业金鸿智联技术有限公司的大厅,兴奋地谈论着一辆搭载鸿蒙系统的智能小车。

这台名叫“自行小探”的智能小车,是一辆黑色的玩具越野车,3位男生认真进行调试后,在手机APP发出“前进”指令后,小车快速行进,精准避开障碍物。这不是普通的课堂实验,而是泉大鸿蒙现场工程师专班学生自主开发改造的智能软硬件项目。
泉大鸿蒙现场工程师专班,是泉州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华为,依托国家级的晋江市域产教联合体平台,在2024年秋季学期成立的专班,开启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人才培养改革。这是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对接国家信创战略、探索产教融合的深度实践。

▲ 泉大鸿蒙现场工程师专班集体成员
2024年,华为发布原生鸿蒙(HarmonyOS NEXT)系统,标志着我国自主操作系统进入新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全国鸿蒙人才需求巨大,福建作为数字经济大省,仅泉州地区智能制造业就有上千岗位需求。在此背景下,泉州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华为强强联合,依托国家级的晋江市域产教联合体,共同构筑“五金”教学条件,于2024年秋季学期成立鸿蒙现场工程师专班,首批从计算机应用工程、软件工程技术等专业遴选36名学生,开启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人才培养改革。

“传统IT教育面临两大痛点,一是技术迭代滞后于产业需求,二是学生实践能力弱于企业要求。”联合创新产业学院副院长、计算机应用工程专业带头人谢云翔介绍,“我们与华为共同构建三维四阶培养模型,即知识体系、工程能力、职业素养三维并重,基础学习、项目实训、企业实战、岗位实习四阶递进。”在课程设置上,专班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开发“鸿蒙设备开发基础”“车路协同系统IOT技术应用”“车路协同场景AI技术应用实训”等10门岗位课程,将华为鸿蒙开发认证体系(HCIA/HCIP)融入教学计划,实现课证融通。
教学实施采用“专班+公司+项目”的实体化运营模式。学校与信泰集团、万物智联等企业共同注资成立金鸿智联技术有限公司,在校园内设立80个工位,学生上午是课堂里的学习者,下午变身为公司的开发工程师。2025年春季学期,专班学生分组开发了基于鸿蒙系统下的旅行、音乐、视频等APP。其中,师生承接的织链通进销存鸿蒙开发项目,成功上架华为应用商城,这一为企业定制的管理系统,实现了纺织企业供应链数据的跨设备协同管理。

▲ 华为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作《泉大鸿蒙现场工程师专班培训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教学思考分享
“选鸿蒙专班是因为Java太卷了,新赛道机会更多。”学生董振华坦言。同学曾学智则因参加信创大赛萌生了国产化技术探索的念头,“比赛中了解到国外技术封锁,就想为国家做点事。”而郑成语同学则被鸿蒙的跨设备能力吸引,“鸿蒙能把系统部署到手表、家电上,比安卓应用场景广太多。”



▲ 泉大鸿蒙现场工程师专班同学作项目分享
专班教学严格遵循企业开发流程,从需求分析、原型设计到测试部署,学生全程使用鸿蒙开发工具。“他们平均每天投入大量时间在开发上,这种投入源自对技术的热爱和对国产系统的认同。”联合创新产业学院实验员黄东明老师说,学生们对鸿蒙系统的热情让他感同身受。
在“旋律音乐”APP开发中,团队遭遇版权管理难题。“我们现在使用的无版权音乐,但发现这可能无法满足年轻用户需求。”学生曾学智回忆,“后来在华为导师指导下,我将设计AI生成音乐+用户共创的模式,这样就既解决版权问题,又能形成产品特色。”该项目充分体现了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的结合。
在专班课程中,教学评价采用“积分赛马+成果答辩”多元模式。教室墙上的龙虎榜记录着各小组项目进度,每周的ORID(Objective Reflective Interpretive Decisional)复盘会要求学生从客观事实、主观感受、意义解读、行动决策四个维度总结学习心得。“这种沉浸式学习让我半年掌握的技能超过前两年。”学生陈子欣展示其参与开发的“时记”旅行社交APP。
2025年6月的结班仪式上,36名学生全部获得鸿蒙开发者高级认证,完成“教师档案管理系统”“鸿蒙智能小车”等7个完整项目,其中4个应用上架华为应用商城。更令人关注的是就业成果,6名学生通过华为终端部门面试,3名学生通过软通动力开发部门面试,27名学生参与鸿蒙生态企业实习,形成“认证即就业”的良性循环。



▲ 鸿蒙现场工程师专班进行期末考核答辩,同学们按小组进行项目汇报,导师们进行点评
“专班最大价值在于构建了‘技术-人才-产业’的生态闭环。”华为培训讲师王伟见证了学生的成长,“他们不仅掌握开发技能,更理解了鸿蒙万物互联的生态理念。”在“e游安海”文旅项目中,学生将鸿蒙技术与本地文化结合,游客手机一碰景区标识牌,即可获取AR导览和非遗讲解,这种“技术+文化”的创新应用,展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潜力。
然而,发展中也面临挑战。“师资可持续性是首要问题。”谢云翔坦言,“目前60%课程由华为工程师授课,学校教师技术更新速度需加快。”为此,学院实施“双师赋能计划”,每年选派教师到华为全球培训中心进修,同时引进企业工程师驻校教学。

▲ 邀请华为高级工程师作专题培训
站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起点,专班正谋划升级。“我们将拓展AI+鸿蒙方向,开发更多行业应用场景。”学校副校长、联合创新产业学院院长郭霏霏介绍,“下一阶段要建设鸿蒙开发者社区,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开源项目,让校园成为鸿蒙生态的‘孵化器’。”
鸿蒙现场工程师专班是泉大与华为的探索,不仅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更是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当越来越多“鸿蒙现场工程师”走向产业一线,他们携带的不仅是技术能力,更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