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杨委员回应对教育的困惑和思考
受教育,到底为了什么?
修菁
在教育界联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一席“呼唤重新审视教育理念”的发言在教育界委员中发起一场有关教育目标是什么的大讨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上发布:“柯杨称,有家长把孩子送到北大时这样说,让你读北大不是为日后挣8000元工资,而是希望你当省部级官员。这话让人痛心,是不正确教育观”,又将柯杨拉到舆论的浪尖。
为此,本报记者约访柯杨委员,就她如何想到发表这样一个主题的发言,以及她对教育的困惑和思考做全面阐释。
记者:您为什么会提“教育的目标”这样一个看似宏观视角的问题?
柯杨:这些年我们自上而下重视教育,不惜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一方面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老百姓趋之若鹜地追逐最高层次教育,教育者追逐新建和不断拔高自己的教育层次;另一方面,民众对教育公平的不满意只增不减,教育者对人才质量越发不满,受教者本人也没有因教育获得自信和感恩。年年面对循环式的批评、抱怨,在我们埋头针对各种问题的改革时,我们是不是对教育理念这个根本问题应该重新审视?
记者:您说的理念问题具体内涵是什么?
柯杨:我认为有几个重要理念应清晰,首先是教育的目的。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不是定位于培养一个人的文明涵养、独立人格、理性思考、适应社会、自食其力、人心和谐?这个在西方成功的教育中早已成为共识和普及的根本目标,而我们祖传的“学而优则仕”这一迂腐的所谓精英教育目标仍深入人心。在中国已经实现基础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教育一方面一味迎合民众内心的期望,同时又提出和宣传一些空洞的不切合实际的教育目标,进一步促成了人们追求教育目标的盲目性。一些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流浪街头,研究生以“开玩笑”方式杀害室友等等,难道还不该让我们从根本上审视教育的目的吗?
记者:教育本应承载的功能是什么?是什么导致现在各方对教育的期望值过高?
柯杨:的确是期望值过高、超高了。教育不能承载一个人走向成功所需要的全部,不能导致即刻成功,尤其是以“升官发财”为目的的即刻成功。我确实曾听说一位学生家长在孩子从北大毕业工作后抱怨:送你到北大不是指望你只挣每月8000元的工资,北大应该是出省长市长的地方!这位家长的期望大概不是个案。
我想说,知识和技能不能解决一个人生存和幸福的全部。在我们目前的整个教育链条中,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虽然这些年来也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并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改革,但现状是无论学校和家长都还是太过于重视对孩子书本知识、技能型知识的灌输,恨不得把孩子变成做题的机器,甚至学艺术也是机械的技能性的残酷训练。而且,期望只通过学校、通过书本改变孩子的思想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家庭的熏陶、社会的作用、实践的锻炼同等重要。另外,到了大学这个教育环节,试图再靠书本上的理论让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是不是违背了教育规律?我们喊了多少年的公民教育仍然被强大的知识灌输式教育挤占着,这一点是否仍然代表我们的教育观?
我认为教育的功能恰恰在于要将人与人的差别和不同潜能挖掘出来。而这种“好坏”之分潜移默化地深入老师、家长和孩子心中,从小就伤害了大批孩子的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恰恰在教育体制下被泯灭。而家长们又对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潜能有多少了解,给了多少支持和引导?多数还是“放心”地全权交给学校,把他们个个逼到高考的路上,以考上名牌大学为唯一成功和自己的光荣。
记者:刚才你提到情商的重要性。在委员和社会各方的呼吁下,学校情商教育被重视,一些地方的中小学也开发了情商课程。对于情商教育如何搞,你的观点是?
柯杨:学校教育肯定能发挥一定作用。但是我想情商教育不仅在学校,还在于社会风气的熏染、榜样的带动、现实中成功与挫折中的感悟。现在一些家长和学校对独生子女们封闭式的教育,剥夺孩子感受生活、参与生活的权利。不与人接触、不经历挫折、不接触社会,情商怎么提高?还是那句话,学校教育和书本知识不是一个人走向幸福的唯一教育载体。这一点也是我们现在教育下那么大的功夫,纵然局部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又对培养出的人才不满意而受教育者也不领情的原因之一。
我想说,全民———教育者、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家长们、政府主导部门,对于学校教育所给予的盲目的、超高的、无限高的希望之时,我们应该静下心,对教育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进行实事求是的再思考和大讨论。
柯杨(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柯杨,女,汉族,1955年7月生于天津,中共党员,1974年3月参加工作,1982年10月北京医科大学毕业,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兼任医学部常务副主任。协助校长负责全校医学学科规划。负责医学教学、科研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分管医学部。
1974年3月至1976年2月北京延庆县插队。1976年2月至1979年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医士班学习。1979年2月至1980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研究所住院医生。1980年9月至1982年10月北京医科大学肿瘤防治研究所学习,获硕士学位。1982年10月至今,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肿瘤防治研究所)研究人员,副研究员(1990年)、研究员(1994年)、博士生导师(1996年)、教授(2000年),副所长(1997年7月至2001年5月)。1985年9月至1988年12月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国家癌症研究所(NCI)人类癌变研究室访问学者。1994年至1998年,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每年访美3至6个月从事研究工作。2001年5月至2003年5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北京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北京大学副教务长。2003年12月起北京大学党委常委。2004年6月至2004年12月北京大学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 2004年12月至今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
主要社会兼职:第十一届政协委员(2008年至今);中华医学会副会长(2010年至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007年至今);国务院学位办研究生教育医药科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2005年至今);教育部全国督学(2012年至今);教育部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2007年至今);国务院发改委医疗改革专家委员会成员(2010年至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12年8月至今);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长(2012年10月至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