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4月15-19日,QIT教师发展中心、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联合举行为期一周的教师发展周培训。此次教师发展周作为2019年定制培训计划中重要的教学指导培训,旨在通过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分享,为教师们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带来进一步的思考和启迪,更好推进我校职业教育本科建设。

 

 实验室6S管理/资产管理

黄苇强

培训时间:4月15日下午

主讲嘉宾:厦门大学材料学院高级工程师周花副教授

周花副教授作为我校实验室6S管理的专业顾问,对中营汽车学院拆装实验室、智能制造中心等实验室进行实地考察,并进行现场指导。她充分肯定了我校实验室在6S管理方面的工作,并就细节上的问题与实验员进行交流。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周花副教授与实验员们共同探讨实验室6S管理方面的相关工作,就目前实验室的现状提出了设备旁应设立操作流程图、容易移动的设备或物品应定位定点、消防器材灭火器应定期检查、成立各级监督指导小组等意见,严格执行6S管理制度。


赛教融合与信息化教学改革

邓皓予

培训时间:4月16日下午

主讲嘉宾: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程智宾副教授

程智宾副教授就教学中存在“两张皮”现象无法促使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等问题,结合三纵三横一平台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从四个方面分享赛教融合的路径与方法。他结合自身的参赛经历,通过PPT、视频等形式为大家重点讲解参加比赛的注意事项与参赛作品制作要求及技巧,分析教学能力比赛改革内容,详细讲解参赛规模及赛项设置的前后变化。他分享了对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新认识,如可利用“三环节九步骤”工作方法将赛项资源融入教学改革中;开展“对话式”教学模式,可实现教师由教向导、学生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训练主体由个体向团队三个转变;开放“全天候”实训场所,可允许学生自主使用实训场所开展项目实训。

 

为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奠基

邓皓予

培训时间:4月17日下午

主讲嘉宾:东莞理工学院原副校长邹晓平研究员、博士

“一所大学能不能奠定千秋基业取决于这所大学的:使命、理念、制度、文化、战略的选择和坚守。”邹晓平教授从战略、定位、特色、战略环境、战略能力、有效发展等方面为全体教职工重点讲解了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应该奠什么样的基,并举例分析国内外大学的做法及高等教育领域专业学者的言论,让在座教职工清楚认知高等教育的分类及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重要性。他表示对于教育,正确的理论应该基于常识,对于如何评价一所大学,他表示常识最可靠。

此外,邹晓平教授还从专业与通识的融合教育、学科与专业的基础教育、共同成长的多样化相互教育、面向行业或职业的技术教育等方面详细讲解了怎样界定今天的本科教育。他提出用质量维度、能力本位等方面来界定“本科教育质量”,并介绍了“产业学院”的几种模式及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逻辑链,分享了关于教学改革、好课堂标准等重要经验。

 

课程开发及精品在线课程建设

 

邓皓予

培训时间:4月18日上午

主讲嘉宾:福建农林大学刘学莘副教授

刘学莘副教授通过课程基本情况、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反思五个板块,就“一平三端”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课程开发及建设讲解。专业理论与实例相结合,使讲座不仅易于理解,而且生动有趣。针对课程思政基于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刘学莘副教授用实际举例的方式从课程思政的概念、要素、教学设计原则、方法和实践途径四个方面进行讲解。培训中还通过让教师写出课程思政的要素等游戏互动方式,更好地掌握课程思政的内涵。

 

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

邓皓予

培训时间:4月18日下午

主讲嘉宾:泉州理工职业学院(本科)文化旅游与体育学院院长刘闽阳副教授

刘闽阳副教授以鲜活的实例、扎实的基本功以及精湛的理论论述,从为什么要备课、备什么课、怎么备课给了新进教师强烈的启示与实用的理论引导。从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到授课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其深入浅出的讲解及严谨科学的教学设计不时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通过培训新进教师更进一步了解如何上好一堂课,反思工作不足,拓宽学习视野,进一步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职业本科高校老师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技巧

李聪达

培训时间:4月18日下午

主讲嘉宾: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徐元俊研究员

徐元俊研究员从自身成长经验出发,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分享适合教师申报的课题,介绍横向课题、纵向课题的申报时间等注意事项。结合近几年的国家政策,徐元俊研究员分析并列举了国家热点课题,建议拟申报课题的教师从中寻找课题,并详细讲解如何进行选题和写好标题。最后聚焦在“申报书填写技巧”上,通过介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书”的填写,指出项目申报的几个硬性要求和注意事项,并通过案例分析提醒了在场教师项目申报的几个关键节点。

 

借鉴德国FH模式,建设高水平的技术应用型大学

康志恩

培训时间:4月19日上午

主讲嘉宾: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院长董大奎教授

针对新升格本科院校面临着如何升格、向何处升格的现实问题,董大奎教授借鉴德国FH模式,就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开展交流报告。董大奎教授首先从应用技术大学的历史发展、与综合类大学的不同、突出优势等方面对德国FH进行综述,并表示未来发展中应用技术大学的重要性会继续增强。他以德国FH模式特征为基点,阐述了德国FH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重点分析技术应用型大学建设路径及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基本特征,并分享课程模式学习借鉴的具体案例。

“技术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更扎实的基础理论、更宽厚的专业知识、更强的创新能力和更高的综合素质。”董大奎教授从借鉴学习德国FH经验,推进建设发展的目标定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见解。此次报告对我校发展职业教育本科院校提供经验,以高标准来打基础,更好规范职业本科规划的基础工作。


人才培养体系重构

康志恩

培训时间:4月19日下午

主讲嘉宾:山东交通学院质量管理与绩效考核办公室主任李景芝教授

李景芝教授从专业调研、重构人才培养方面体系、课程标准、教学实施、质量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对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进行分析。他提出地方普通高校要实现转型,必须建立在专业有效的调研基础上,确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配备相应的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李景芝教授就人才培养方面体系中的组织安排、课程标准建立等方面提出许多提示和建议,让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构建清晰思路,完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