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是非营利民办高校,举办者吴金营是参加抗美援越的革命伤残军人、国家级优秀教师、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自1986年创办以来,坚守职业教育,以职业培训为起点,历经中职、高职,2019年升格成为全国首批、福建省目前唯一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校,2022年获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是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牵头高校、福建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校。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光明日报》报道学校职业本科建设成效,“打造区域产业共生共荣的高水平教育伙伴”入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30年30校”案例。
办学基础条件扎实。现有占地面积1040亩,校舍建筑面积56.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6216.21万元,图书129.7万册(含电子图书);教职工700余人,其中省职业教育名校长1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养计划1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3人,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省级五一劳动奖章2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金牌工匠1人、省数字工匠1人、省级最美辅导员1人,福建省ABC类人才3人、闽江学者1人、桐江学者11人,泉州、晋江市高层次人才241人。
专业契合地方实际。坚持“扎根晋江、服务泉州、面向福建”,积极响应福建省做强做大“四大经济”的战略部署,围绕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石油化工、绿色建筑、数字商业服务、服装传媒、教育体育等8个专业群,开设29个职业本科专业,在校生13500人,年社会培训2.8万余人次、承接社会考试7万余人次。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忠诚、勤奋、创新、奉献”为校训,培养“健康长寿心灵美、就业创业能力强、造福社会贡献大”的具备“一宽三强(宽理论基础、强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强终身学习能力)”特点的高端技能人才。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推动通识教育改革,推行双院制(学院+书院)管理,学生管理工作取得务实成效,是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建校39年来,坚持不懈组织学生早起床早锻炼,85%的学生在校期间晨跑累计超过400公里,以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独特育人形式,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自强不息的信念和永不止步的精神。“跑步育人”品牌被作为典型案例分别写入国家、省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报告,获福建省教学成果奖,获全国高职院校“一校一品”体育工作示范基地。
深化产教融合路径。以建设“产业伙伴型大学”为目标,打造区域产业共生共荣的高水平教育伙伴,推动专业群与行业标杆企业、区域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订单班、协同创新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工作室等,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学校牵头建设的晋江市域产教联合体,入选首批28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是福建唯一、全国民办唯一,也是全国县域第一。安踏电商服务产业学院、行云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国科数字产业学院先后获批省级产业学院;华为联合创新产业学院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与安踏电商共建网络营销工作室、与信泰集团等晋江头部民企共建合资公司、与字节跳动共建数字标注基地,建成一批实体化运营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万华化工等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获批工信部首批根技术联合创新人才产教融合基地,与泉州市大数据局、泉州市人社局、华为公司共建泉州市首个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积极探索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岗课赛证项”为主线推动模块化课程改革。
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学校聚焦区域产业开展技术服务,建有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福建省清洁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电子商务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纺织服装科技与文化福建省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等省市级科研平台14个,省级技术转移中心1个;围绕服务区域企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组建省市科技特派员126人次、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14个、泉州市优秀科技特派员服务站1个,学校以科技特派员引领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技术创新项目100余项。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获批泉州市工匠学院,与泉州市住建局共建全国首家政校行企合作的泉州市物业管理学院,校地共建晋江市乡村振兴学院、晋江市退役军人教育学院、晋江市河长学院、晋江市社会工作学院等,就专门领域的人才培养、社会培训、科研课题及技术服务、科普、专业赛事、大型活动等开展全面合作。服务区域乡村振兴,接受57个乡镇委托完成近80项和美乡村人居环境改造建设任务,项目建设资金累计超过3000万元,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网等国家级媒体报道。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闽南特色文化,设立非遗传习所、艺术工坊,积极开展社会服务,被评为全国非遗教育特色院校。
服务职教出海战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在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西班牙、泰国、印尼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海丝学院”,以“教随产出、产教同行”“以侨为桥”为特色,共建国际职业技术标准,开展大量“中文+职业技能”培训为海外中资企业培养在地技术技能人才,常年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使者。
毕业生就业有保障。在历次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评估中获得优秀,获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泉州市高校留才奖。学校特色的“全链条生涯教育体系”面向在校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训练,面向毕业班学生提供就业分类指导,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切实提高就业质量。
办学成效显著提升。学校办学成效获各级主管部门肯定,荣获全国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福建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福建省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福建省技能大赛集训基地、福建省众创空间、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孵化基地、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校、福建省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福建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福建省文明学校、泉州市平安单位等称号。
(数据更新至202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