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由双馨书院组建的“探秘世遗,传承文明”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等地,聆听历史的声音,为文化赋能。
以衣为媒,在体验中探索文化脉络
双馨书院实践团走进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了解金苍绣的历史。“泉州金苍秀技艺作为泉州市传统技艺,由于绣线包金箔,其状如葱,民间叫金葱绣,泉州话‘葱’‘苍’同音,雅化为‘金苍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秀清向实践团成员们讲解到。
“先填充,在缝制。棉上绕苍线,这可真不容易啊。”实践团成员说道。在林秀清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们起针落针,体验千年以前所遗留下来的瑰宝。他们表示,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非遗正在以新的方式被看见、被了解、被热爱。他们会将今天的体验感受以及金苍绣的历史带进生活,让身边更多的同学知道金苍绣、了解金苍绣,做好传统文化宣传“小帮手”。
以食为媒,在对话中走进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作为一项历史悠久且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文化遗产,在近五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地有一群工匠人在守护着饮食文化。
实践团成员走进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对话资深讲解员范怡婷,了解闽台两地的饮食习俗。范怡婷介绍到:“台湾的饮食文化与福建一脉相承,台菜正是由闽南菜发源而来的。1949年后,不少来自大陆各省的军民将家乡的美食文化带到台湾,例如面饼、馒头等北方面食,台湾的饮食文化便形成以闽菜为基础,并且受到各方菜系影响的多元口味。闽菜招牌“佛跳墙”至今仍是台湾喜庆宴会、过节年菜中的佳肴。”实践团成员表示受益匪浅,并就泉州特色名小吃进行走访调研。
以住为媒,在参观中体会建筑之美
为了探寻这独特的智慧和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实践团成员走进磁灶窑、以及金交椅山窑址实地进行考察、学习,学习烧窑技术、深入了解磁灶窑的历史,纷纷感叹古人的智慧,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据了解,磁灶窑所在地为晋江磁灶,是泉州主要的瓷器产区。直至清末,大量华侨返乡建房,磁灶窑业借着建番仔楼兴建,再度开启产业转型,从以生产日用器皿为主,转变为以生产建筑陶瓷为主。如今闽南沿海一带传统民居屋脊上安置的瓦将军、烘炉、钵子等镇风辟邪器物,均出自磁灶窑。
以行为媒,在走访中调研出行变迁
实践团成员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行探索,走进福建泉州海交馆、五里桥,学习泉州古商贸发展之路、航海之行,感受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东方第一大港”。实践团成员们感叹:“航海是一件冒险又漫长的活动,其中对船舶质量更是有着极高的要求人民不抛弃、不放弃,一代又一代接过海舶水运的接力棒,在中国海外交通史上留下了浓重墨彩的一笔。”
双馨书院“探秘世遗,传承文明”实践团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深入探寻泉州非遗文化,感受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探索文化传承途径,更加深刻感受泉州历史,吸取泉州精神的力量,化作青春奋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