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挥共青团工作职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培养政治坚定、能力过硬的青年骨干,一善书院团委于8月25日正式启动2025年“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
《探访慈善馆,厚植公益情怀》





在晋江慈善馆,培训班学员感悟晋江慈善精神,厚植公益情怀。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学员们有序参观序厅、正厅与尾厅,馆内丰富的图片、实物及文献资料,清晰勾勒出晋江慈善事业的发展脉络与辉煌成就——从2002年全国首个县级慈善总会“晋江市慈善总会”成立,到如今设立200多个冠名慈善基金、总募捐善款超180亿元,“晋江样本” 里的每一组数据、每一段故事,都让学员们深刻体会到晋江人民“感恩家国、回馈社会”的精神品质,以及“人人谋慈善、人人做慈善、人人享慈善”的城市基因。参观过程中,学员们认真聆听讲解,不时驻足交流,不仅为晋江慈善的温度所触动,更从这份“善”的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了书院倡导“向善而行、善作善成”的深意,让公益种子与书院的“善”基因一同在心中扎根生长。
《走进非遗馆,传承文化根脉》





为探寻闽南非遗魅力,传承文化根脉,一善书院组织培训班学员前往晋江非遗文化馆。馆内集中陈列南音、高甲戏、提线木偶戏、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等多样非遗项目,学员们通过实物细赏、多媒体互动体验等方式,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南音的婉转旋律绕梁不绝,高甲戏的鲜活扮相生动传神,提线木偶的灵动演绎惟妙惟肖,闽南传统民居的精巧营造工艺尽显匠心,每一项技艺无不承载着闽南文化的厚重底蕴,让学员们直观触摸到非遗背后代代相传的匠心与温度。参观过程中,学员们不时为非遗技艺的精妙之处连连赞叹,还围绕“如何让非遗‘活’起来”展开互动交流,在深入思考文化传承意义的同时,更深刻体会到闽南非遗跨越时空的鲜活生命力。
《共话青春理想:在交流中凝聚奋进力量》


在A107教室内,《我的理想》分享交流会温情开启。学员们以“书写 + 交流”的形式搭建与理想对话、与同伴共鸣的平台;写作环节中,学员们以笔为媒,将对理想的憧憬与思索落于纸上,有人勾勒学术深耕的蓝图、字里行间满是对知识探索的渴望,有人描绘社会服务的暖芒、期许以行动传递温暖,有人聚焦职业赛道的拼搏、笔锋中藏着奔赴热爱的勇气,每一篇文字都是理想最本真的模样;随后的分享环节,各组学员接力讲述理想故事,交流间个体理想汇聚成集体共鸣,成为彼此鼓励的力量。这场交流会不仅是一次与理想的深度对话,更让学员们看见青春的多样可能、收获并肩前行的底气,大家纷纷表示,将带着这份热忱让理想从纸面走向现实,在奋斗中奔赴熠熠远方。
学员心得体会
走进晋江慈善馆,“总募捐善款超180亿元”的数字让我格外触动。之前总觉得公益遥不可及,可看着馆里普通人的善举记录,才明白帮同学、参与社区志愿都是“善”的实践。参观时和同伴交流感悟,我更加明白要把这里收获的“善念”变成日常里的小事,用行动践行青马学员的担当。
——青马学员 尤锦斌
在晋江非遗文化馆,我系统了解南音、高甲戏、提线木偶戏及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等非遗项目。从南音的婉转韵律、提线木偶的精巧操控,到闽南传统民居的营造工艺,每一项都让我直观感受到闽南非遗的厚重文化底蕴,也深刻认识到非遗并非静态展品,而是承载匠心、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纽带。后续我会将此次收获融入书院文化传播工作,向身边同学分享非遗价值,为其传承贡献青年力量。
——青马学员 郑静
今天,我先后走进晋江慈善馆、非遗馆,还参与了 A107 教室的《我的理想》交流分享会。慈善馆的老照片、帮扶故事让 善行”不再抽象,非遗馆里掌中木偶的灵动、传统糕点的匠心,满是先辈智慧。午后写理想时,我忽然懂了理想不是空中楼阁:慈善馆教我“向上生长、向下扎根”,非遗馆提醒我“守正创新、文脉永续”。未来,我会将个人理想与实践所学相结合,在奉献中践行担当,在传承中书写新篇。
——青马学员 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