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铭记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青声荐围头,笃行助振兴”社会实践团走进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对"八·二三"炮战遗址中的10处防炮洞进行了深入考察。这些斑驳的炮洞,曾是守护村民生命的最后屏障,如今成为无声的历史教科书,诉说着军民同心、保家卫国的壮烈篇章。
幸福楼防炮洞
位于围头村核心区域的幸福楼防炮洞,是村中保存最完好的战时避难所之一。该防炮洞建于1958年"八·二三"炮战前夕,深达15米,可容纳近百人避难。洞内至今保留着当年的照明设施和通风系统,墙壁上还能清晰看到村民刻写的"保家卫国"等标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1958年8月23日的首轮炮击中,这里成功保护了83名村民的生命安全。
凤文中宗祠炮洞
凤文中宗祠炮洞与龙文宗祠防炮洞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围头村东线的防御体系。这座防炮洞最大的特点是其独特的"回"字形结构,这种设计能有效分散爆炸冲击波。洞内面积约80平方米,分为生活区、医疗区和指挥区三个功能区。墙上至今保留着当年军民用木炭书写的战地标语和伤亡人员名单。据村中老人回忆,在最激烈的炮战期间,这里曾连续七天七夜收容了120多名村民和伤员,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方舟"。
达屋楼防炮洞
达屋楼防炮洞与著名的侨建民居达屋楼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楼洞一体"防御体系。这座防炮洞由旅菲华侨吴氏家族捐建,深18米,采用南洋建筑技术加固,设有三个安全出口。在炮战期间,这里既是村民的避难所,也是前线观察哨。达屋楼本身在炮战中遭到严重损毁,但防炮洞始终屹立不倒,保护了数百名村民的安全。
新民村防炮洞
新民村防炮洞是炮战后新建的防御工事,见证了围头村从战时到和平的过渡历程。这座防炮洞建于1960年代,采用了更先进的拱顶设计,内部空间宽敞明亮。与其他防炮洞不同,这里还设有教室和图书室,体现了"平战结合"的建设理念。防炮洞墙壁上绘制着精美的宣传画,内容从"备战备荒"逐渐转变为"建设家园",生动反映了时代变迁。
毓秀楼防炮洞
毓秀楼防炮洞是围头村最具代表性的战地遗址,这座防炮洞与著名的毓秀楼相连,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防炮洞深25米,采用"三防"设计,设有指挥室、医疗室等完善的功能分区。毓秀楼在炮战中遭受了数百发炮弹的直接命中,楼体弹痕密布,而防炮洞却始终完好无损,保护了楼内居民的安全。
站在历史的回响中,
实践团成员们深深感受到:
这些防炮洞不仅是战争的遗迹,
更是和平的丰碑。
围头村如今已成为两岸交流的桥梁,
战火硝烟早已散去,
但那段血与火铸就的历史,
将永远激励我们珍视和平,砥砺前行。
让我们铭记英雄,传承精神,
在新的时代续写海峡两岸的崭新篇章
上一条:“追寻领袖足迹,践行绿色使命” 实践团——童心护绿芽,共建绿色未来 下一条:寒假社会实践 | 三创书院“福”文化社会实践团:滂湃春潮迎新岁,福泽邻里暖人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