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树良,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学位,现任泉州理工职业学院校长,原任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党委书记,辽宁省稀散元素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大学稀散元素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生导师。
一、简历:
1951年8月生于沈阳市;
1964年沈阳铁路中学学生;
1968年辽宁省开原县八棵树公社知识青年,拖拉机手;
1972年2月辽宁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
197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5年辽宁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
1980年至1982年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研修;
1985年至1986年在西安外语学院留德研究生培训部学习;
1988年4月通过国家考试公派到联邦德国留学,并于当年晋升为辽宁大学副教授;
1993年任化学系副主任,聘为辽宁大学教授;
1996年获联邦德国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并任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1997年3月任辽宁大学副校长,分别主管过科研、图书馆和国际交流工作;曾任辽宁大学文化科技园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校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辽宁大学稀散元素研究所所长;辽宁省稀散元素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0年被华东师范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7月至2002年7月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6年4月起任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党委书记;
2010年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聘为博士生导师;
2010年被俄罗斯巴斯基尔国立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二、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
由臧树良教授领导的省重点实验室及其团队对于稀散元素的研究与应用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确定为我国稀散元素化学基础应用研究的中心,并委托臧树良教授负责制定我国无机化学研究发展战略中稀散元素化学部分。
1988年,臧树良教授在德国留学做博士论文期间就提出了以稀散元素铼替代贵金属铂作为汽车尾气催化剂使用的研究方案,并取得非常好的实验结果,受到德国同行的高度评价。2001年在慕尼黑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同该校国际著名金属有机化合物研究专家海尔曼教授(两次诺贝尔化学奖提名)的研究团队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双方进行了密切的人员交流与技术交流。研究成果“MTO与希夫碱组成的新型化合物”在烯烃环氧化过程中产生了很好的催化效果,属首创,发表于《Chem.A.Eur.J》(影响因子6.5),引起国际同行高度重视。到目前,已有8人次在德方实验室从事博士或博士后工作,并受中国国际自然科学基金委委托,三次作为中方首席科学家参加中德稀散金属合作研究项目。
臧树良教授多年来从事化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50余篇收录于SCI、EI。出版《稀散元素化学与应用》等专著5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稀散元素汽车尾气催化剂等技术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4项,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培养指导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
三、获得荣誉称号
(一)国家级
1、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4年 国务院
2、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8年 国家发改委、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委
3、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6年 国家人事部
(二)省部级
1、辽宁省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1996年 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
2、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百人层次 1999年 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
3、辽宁省优秀专家(第四届) 2005年 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
4、辽宁省首批创新型领军人才 2010年 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
5、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五届) 2004年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
(三)市级
1、沈阳市劳动模范 1995年 沈阳市人民政府
2、沈阳市优秀专家(第二届) 2000年 中共沈阳市委、市政府
3、沈阳市优秀专家(第三届)
沈阳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2003年 中共沈阳市委、市政府
4、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6年 中共沈阳市委、市政府
四、学术及社会兼职
(一)国家级
1、全国稀散金属学会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
2、中国化学会 理事
3、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学会 理事
4、国家教育部化学教育指导委员会 委员
基础化学教指委 副主任委员
(二)省级
1、辽宁省自然科学技术委员会 委员
2、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 副主席 (六届)
3、辽宁省化学会 理事长
4、辽宁省归国博士联合会 副主席
5、辽宁省分析测试协会 副理事长
(三)市级
1、沈阳市人民政府(四届、五届) 科技顾问
2、辽宁东北亚经济文化促进会 高级顾问
3、抚顺市人大常委会 委员
4、中共抚顺市委 委员
5、沈阳市冬泳协会 主席
6、抚顺市游泳冬泳协会 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