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活动
位置: 首页 > 第二课堂 > 团学活动 > 正文

寒假社会实践丨“承春节食俗,扬非遗风华”实践团——春节非遗食俗:舌尖上的文化赓续

编辑:一善书院   时间:2025-03-02   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春节作为重要传统节日,非遗美食文化如璀璨明珠。一善书院“承春节食俗,扬非遗风华”实践团,于2025年1月16日至2月10日奔赴福建省上杭县、建瓯市、泉州市等地,开展传承非遗民俗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01

簸箕板:客家食光里的软糯乡情

42464      

3AC10

实践团成员吴佳静走进龙岩上杭,深入体验了当地极具特色的客家美食——簸箕板,在福建客家地区,簸箕板静静隐匿于岁月深处,作为当地的非遗美食,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道传统佳肴,更是联系乡村、凝聚亲人情感的文化纽带,彰显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

制作簸箕板,先将大米磨成细腻的浆,舀于簸箕蒸制,刹那间米香四溢。制成的簸箕板薄如蝉翼,温润似玉,口感柔韧爽滑。馅料选用当季新鲜时蔬与鲜嫩肉丝精心炒制,鲜香诱人。入口品尝,米皮的软糯与馅料的丰富口感完美融合,每一口都是自然与匠心的精妙呈现。

簸箕板起源于客家人南迁的艰辛历程。彼时,为便于保存和携带粮食,聪慧的客家人将大米磨浆蒸制成皮,后又融入丰富馅料,逐渐演变成如今的模样。它不仅维系着家族情感的传承,更是客家非遗文化在饮食领域的生动见证,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以及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02

建瓯光饼:香酥里的家乡记忆

29A9E      
41592      
55E34      

实践团成员雷诗琪踏入南平建瓯这片充满古韵的土地,沉浸式品味当地美食——建瓯光饼,作为福建建瓯的传统小吃,是当地非遗文化的瑰宝,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以面粉为主料,加入食盐、芝麻等,经揉制、发酵,制成扁圆中鼓的饼状,再贴入烤炉以炭火烘烤。出炉后的光饼色泽金黄,外皮酥脆、内里松软,麦香与咸香相互交融。

建瓯光饼的起源与戚继光抗倭的历史紧密相连。当时为解决军队口粮问题,它应运而生,而后流传于民间。如今,建瓯光饼不仅是令人回味无穷的美食,更承载着当地人民对抗倭英雄的深切缅怀,以及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铭记,是地域非遗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03

芋头糕:芋香中的团圆情思

43FC6      
38809      

实践团成员赵闽湘走进闽南泉州,悉心领略历经千年沉淀的古早珍味——芋头糕,作为中式传统糕点中的非遗代表,以芋头、粘米粉为主要原料,搭配虾米、腊肠等配料蒸制而成。其口感软糯,芋头的清香与配料的香味相互交织,层次丰富,令人唇齿留香。

芋头自古便是重要食材,芋头糕源于民间就地取材的智慧,充分体现了人们对食材的巧妙运用。在传统节庆与家庭聚会等场合,芋头糕常常现身,承载着家族团聚的欢乐氛围,传递着对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是地域饮食非遗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04

崇武鱼卷:一口尝尽渔港祈愿

图片      
图片      
48BD6      
4B62C      

实践团成员黄诗晗走进惠安崇武,体验海洋的馈赠——崇武鱼卷,福建闽南传统特色名吃、泉州十大名小吃之一,是当地极具代表性的非遗美食。它以马鲛、鳗、鲨等优质鲜鱼为主料,经去骨、刮肉、揉浆,加入地瓜粉、佐料等搅拌发酵,而后搓卷蒸熟。鱼卷入口柔润清脆,毫无腥味,清鲜滋味在舌尖散开,且烹饪方式多样。

在当地习俗里,鱼卷蕴含“头圆尾圆,长长久久”之意,是婚宴、节日等重要场合必不可少的菜肴,承载着人们对平安团圆、生活圆满的美好祈愿,生动展现了崇武地域的非遗文化魅力。


春节非遗美食,是中华民族非遗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珍宝,它们远不止是舌尖上的享受,更与“家”、亲情和故乡紧密相连。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家的味道,传承和守护这些非遗美食,就是在守护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它们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依然能找到那份属于家的温暖,铭记自己的文化来处。我们肩负着传承这些美食文化的重任,要让更多人了解它们背后深厚的非遗故事,让这份与“家”、与故乡紧密相连的情感得以延续,让非遗美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END



Copyright @2017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福建省晋江市内坑镇大学路 电话:0595-22500777、0595-22545888 

传真:0595-88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