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高速流转的当下,电信网络诈骗犹如潜藏的风险,时刻威胁着泉州晋江地区群众的财产安全。其中,老年人、企业工人和小学生等群体因信息获取渠道有限、防范意识较弱,成为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为守护这些群体的“钱袋子”,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四实书院“澄心”反诈宣讲实践团于2025年6月至7月,在晋江多地深入开展反诈宣传实践活动,以青春力量为这片土地筑牢反诈防线。

实践团围绕“青春赋能反诈,共筑平安防线”主线,联合当地警方、社区、企业及培训机构,针对三大重点群体的特性精准发力,创新宣传形式,让反诈知识在晋江落地生根。
为银发群体护航:方言搭台,案例引路护养老钱
实践团与晋江市公安局内坑派出所携手,将反诈触角延伸至柑市村的老年群体。考虑到老年人对闽南语的亲近感和对本土案例的关注度,团队前期与民警共同研磨内容,筛选出保健品诈骗、冒充熟人诈骗等高发案例,融入助学金诈骗等新型骗术,量身定制宣讲方案。
活动现场,柑市村干部用亲切的闽南语拉开序幕,讲述发生在周边的真实诈骗故事,迅速拉近与老人们的距离。实践团中精通闽南语的成员接力讲解,把专业的诈骗话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方言,结合“上门推销三无产品”“冒充子女借钱”等生活场景,拆解骗局细节。民警与成员们还通过情景模拟,还原诈骗分子的心理诱导过程,强化“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的防骗准则。问卷调查显示,参与活动的老人中65岁以上占比近九成,40%为独居或仅与配偶居住,35%无智能手机,这些数据为后续在晋江开展“一对一帮扶”“社区定期提醒”等精准服务提供了依据。

为产业工人站岗:车间宣讲,贴近实际守辛苦钱
企业工人因工作节奏快、信息接收零散,易受“刷单返现”“虚假招聘”等诈骗侵害。“澄心”实践团联合内坑派出所,走进泉州远光鞋业有限公司,开展“车间微宣讲”活动。
团队前期专访企业负责人,摸清企业反诈现状与痛点。针对工人“两点一线”的生活特点,确定以“场景化案例”为核心的宣讲思路。在车间里,成员们与工人面对面,结合“高薪中介诈骗”“冒充领导借钱”等工人易遇的场景,用通俗语言解析诈骗套路。对38名工人的问卷调查显示,84.21%为制造业工人,34.21%曾遭遇诈骗,52.63%未使用国家反诈APP,63.16%所在企业未建立防骗制度。这些数据为晋江企业完善反诈措施、加强员工培训指明了方向。


为少年儿童筑盾:趣味互动,播撒种子护成长路
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易陷入“游戏皮肤诈骗”“冒充好友借钱”等陷阱。实践团走进深圳村工会职工子女暑托班、小海豚培训机构,开展“护苗反诈”活动。
指导老师带领团队梳理青少年易遇的诈骗案例,将复杂套路转化为动画短片、情景剧、拍手歌等适合孩子的形式。在深圳村暑托班,通过趣味动画引入“电信诈骗”概念,用图文PPT解析骗局,发放含防骗口诀和报警流程的“反诈小手册”,并一对一讲解“游戏账号交易陷阱”等案例。在小海豚培训机构,“防骗大冒险”闯关游戏和“你拍一,我拍一,陌生的话不轻信”的拍手歌,让孩子们在欢乐中掌握反诈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系列活动成效显著,晋江的老年群体反诈意识从疑惑到警惕,工人群体从忽视到重视,小学生群体从懵懂到掌握要点。“澄心”实践团成员也在活动中提升了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未来,“澄心”反诈宣讲团将继续秉持“澄心明骗,反诈致远”理念,深耕晋江。针对不同群体优化宣传:为老年人推“反诈结对帮扶”,为企业设“入职反诈必修课”,为小学生创“反诈绘本+线上动画”。完善“警校社企”联动机制,与警方共建“反诈宣传基地”,与晋江的社区、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推动反诈宣传常态化、精准化。同时整理实践数据与案例,为高校社会实践和晋江基层反诈工作提供参考,用青春力量守护晋江群众的财产安全,为平安晋江建设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