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双馨书院“刺桐绽馨,梨园流辉”实践团着眼未来,将文化与艺术融合,让非遗戏曲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秉承“保护、传承、创新协同推动非遗文化发展”的理念,实践团开启了为期4天的梨园戏传承和保护的文化之旅。从理论的学习到非遗场馆的参观,通过与文化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实践团成员在泉州梨园戏的曲艺世界中,体验了一场历史文化与时代技艺之间的深层次“对话”,为梨园文化的传播和保护贡献青春担当。

在正式踏上泉州梨园戏文化探索之旅之前,实践团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紧凑准备。既对泉州梨园戏历史起源、曲艺特点,以及梨园戏剧团的成立历史以及所产生的独特戏曲剧目等成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制定了详细的调研方案,以确保每一次活动都能精准的对接梨园戏曲艺文化传承的需求。前期的准备工作为实践调研的正常开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场馆调研,领会非遗文化魅力
实践团踏入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这里记载了泉州梨园戏的曲艺文化的历史瑰宝。实践团见证了历史与现实的文化碰撞,在独特的曲艺中见证了古时技艺,感受到了艺术家对曲艺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这些脍炙人口的佳作,不仅展现了泉州梨园戏的精湛曲艺,更是传递出了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技艺。

十八部科母——梨园戏基本表演程式

实践队成员了解梨园文化
随后,实践团走进梨园戏经典剧目《陈三五娘》展区,领略曲艺文化经典之作,感受梨园文化的的独特魅力,体会其在传承过程中的细微变换,追溯梨园戏的历史脉络。这里展示了该剧目的戏曲内容和精神内涵,介绍了故事来源以及时代价值,展示出闽南地区的独特文化习俗。这次参观不仅丰富了实践团成员的梨园戏曲知识,也增强了他们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感。

梨园戏传统剧目展示

《陈三五娘》插图
剧院探索,展示梨园风采
实践团一行人抵达泉州梨园戏传承中心,深入梨园剧院,感受梨园魅力。在传承中心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实践团成员在简易的戏曲表演舞台上,表演了梨园戏基本表演程式,从表演起步的掌手和过眉两个经典动作入手,再到细致入微的面部表情,步步彰显出精细铸就完美,每一步都蕴含着艺术家的智慧和汗水。同时,参观了梨园戏剧团所获得的奖章,了解出非遗背后的文化价值,推动非遗曲艺更加充分的适应新时代精神文化的更高要求。

实践团成员表演“十八步科母”

实践团成员领略梨园文化意义
接着,实践团来到梨园戏文创产品展区,在展区内陈列着《陈三五娘》的文创产品模型精湛至极。每一个配饰、每一个动作都展现出经典剧目的独特魅力,让梨园戏在传承过程中更加深入人心,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也让实践团更好地理解不同方式的表达对梨园戏的传承和保护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拓宽了成员们的视野。实践团通过记录,把非遗文化具象化,旨在让更多的人体会到梨园文化,激励更多的人投身非遗保护之中,感受传统戏曲的文化魅力。

展区的文创产品

实践团成员与文创产品合影
实地观赏,访谈传承故事
实践团近距离观赏经典剧目《陈三五娘》的曲艺表演,其独特的唱腔曲调、精美的服装设计、完美的词曲配合,彰显了梨园剧团深厚的曲艺功底,实践团成员被一幕幕经典瞬间深深吸引。在唱词中,该剧目融合了“嫦娥奔月”等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传说,与闽南文化圈的美丽传说相融合,用地方特色“闽南语”唱词,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泉州非遗梨园戏,既体现出文化的交流碰撞,又反映出闽南地区的文化风俗,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实践团采访了梨园剧团文化传承人黄东汉先生。在访谈中,黄东汉先生强调历史文化是梨园戏的灵魂所在,提倡“文化的学习与戏曲的唱念做打结合起来”,提高梨园戏表演者的历史文化水平,他说:“在表演中每一句台词都要和动作联系起来,没有文化功底是不行的”,鼓励实践团要想了解梨园戏传承的问题,必须深刻领会梨园戏背后的故事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他对梨园戏传承方面表示担忧,希望更多的实践团研究传承梨园戏,保持其生命的活力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梨园文化。

黄东汉先生成员讲述梨园剧团成立的故事

黄东汉先生与部分成员合影
场馆调研,领会非遗文化魅力
社会实践结束后,实践团与梨园剧团文化传承人黄东汉先生共同回顾了本次文化之旅的成果和启示,探讨如何用与现代审美观适度融合扩大观看人群、借助网络平台提高梨园戏知名度,将梨园戏的文化魅力更好的传播。目前实践团成员正着手制作梨园戏宣传视频、科普PPT、线上实践平台投稿以及梨园戏线上调查问卷,以提出更加符合梨园戏保护和传承的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泉州梨园戏,为保护非遗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双馨书院“刺桐绽馨,梨园流辉”实践团是青年对非遗文化热爱的生动诠释,他们对梨园戏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未来的传承之路上,他们将继续秉持着“保护、传承、创新协同推动非遗文化发展”的理念,让古老的戏曲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