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概况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
1.贺冬
在古代社会,立冬是“四时八节”之一,在中国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2.补冬
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古时农民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便在立冬这天杀鸡宰羊或以其他营养品进补。北方多食饺子,南方则偏好鸡鸭鱼肉;家庭亦常用人参、鹿茸、狗肉及八珍粉等食材炖煮进补。
3.吃甘蔗
吃甘蔗在福州、潮汕流传"立冬食蔗不会齿痛",在立冬这天啃甘蔗,既能保护牙齿,又能滋补身体。
4.春交冬糍
漳州的乡村人家要舂“交冬糍”庆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进行春制:花生米炒香、磨细,与白糖拌在一起。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谢他慷慨的给予。
节气习俗
立冬养生
饮食调整有“三要”
要清火:冬季寒冷,屋内干燥温热,加上大家喜欢吃火锅、麻辣烫等辛热的饮食,很容易导致体内火气积郁而上火。常言道:“冬吃萝卜夏吃姜"小雪时节,可以多吃些白萝卜,清火降气消除内热,缓解上火症状。
要温补: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天气寒冷,需要补一补身体,帮助人体积蓄能量。此时可适当吃些温补性食物:羊肉、牛肉、腰果、枸杞、茨实、山药、栗子、黑芝麻、黑豆等。
要养肝:冬季人体气血潜藏于内脏,此时养生重在“藏”,冬季养肝要侧重精神、体力和身体储备。饮食建议:吃些鸡肉、核桃等温热的食物。
日常起居讲“三藏”
藏阳:早睡晚起。早睡可以养护阳气,而晚起可以凝固阴精。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才有利于阳气的生长。
藏水分:经历了秋燥,身体内会出现缺水等情况,到了立冬,燥气未散,更要藏好水分,要多喝水,也可以加一些蜂蜜。不建议出汗的剧烈运动,可以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太极、瑜伽等。
藏暖:立冬之后,天气转凉,衣着过少过薄,则耗阳气;衣着过多过厚,则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入。千万要注意保暖,把身上的暖气藏起来。
出行坐卧“防五寒”
防鼻寒:立冬之后“凉燥”更明显,鼻炎成了许多人的大麻烦。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晚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
防颈寒:秋冬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要做好保暖,对预防高血压、心血管等问题都有一定好处。
防肺寒:风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见的毛病。症状较轻时可选用一些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温服后上床盖被,出点汗舒服很多。
防腰寒:腰部为“带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立冬后要常按摩,畅达气血。具体做法: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防脚寒:立冬后要多泡脚,排出体内寒湿。要注意3点:1.温度:水温40度左右,水淹没踝关节处;2.时间:每次20~30分钟;3.按摩:擦干后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