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泉大南翼讲堂·生态校园与绿色建筑学术研讨会召开。天津大学张玉坤教授、贡小雷副教授,福州大学林志森教授、黄斯副教授、杨元传副研究员,厦门理工学院龚强教授、何苗副教授,晋江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越(教授级高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创办人/董事长吴金营、党委书记傅志雄,人居环境学院执行院长吴铭辉教授、书记兼副院长张艺能、建筑设计专业带头人关瑞明教授、景观设计专业带头人陈力教授等多位领导、学者齐聚我校,围绕生态校园建设与优化、绿色建筑、生产性城市等前沿议题展开学术分享与科研交流。研讨会由关瑞明教授主持。

在开幕式致辞环节,傅志雄表示,本次研讨会以“生态校园与绿色建筑”为主题,聚焦绿色发展理念在高校建设中的创新实践,与我校坚持绿色生态建设理念高度契合。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既是我校生态校园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向全国建筑教育界同仁学习取经的宝贵机会,更是我校深化产教融合、培育绿色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绿色低碳转型的体现。他指出,相信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专家学者交流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将不断开拓生态校园建设新局面,在绿色教育与绿色建筑领域走出一条具有“泉大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主旨报告环节,吴金营以“生态校园与创新技术”为主题,系统介绍了我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创新成果。报告重点阐述了智慧校园的七大核心功能体系,包括抗灾功能、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永续发展等,以及目前正在打造的百余项特色品牌项目。报告充分展现了我校在智能化、生态化建设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特色成果。

张玉坤教授作“走向生产性城市——当代城市与建筑的世纪转型”主题报告。张教授是中国建筑教育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民居建筑大师,还是“绿建中心”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危机,城市亟需转型为“生产性”模式,主张通过分布式能源网络、垂直农场等本地化生产设施,结合智能数据系统,实现资源自给自足。报告以米兰垂直森林为例,展示了“空间复垦”的实践路径,倡导构建“生产-消费一体”的循环系统。当前中国“双碳”战略和欧盟北海风电网等实践正在推动这一转型,未来城市将兼具生态与经济的双重生产能力,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
为了让主旨报告从会场走向校园,会后,吴金营陪同与会专家实地考察泉大生态校园。参观过程中,大家边走边交流,对我校将可持续发展生态理念深度融入校园规划建设的实践成果,专家们纷纷表示赞赏。


8日上午,天津大学课题组在校内开展分组调研,专家团队深入晋江梧林村开展传统民居调研。
8日下午,由陈力教授主持的“生态校园与绿色建筑”的科研分享上,绿建中心开放课题的负责人、天津大学贡小雷副教授带来团队成员分别做“垂直农业种植对校园建筑室内空间的热环境影响研究”和“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校园生产性景观评价与优化研究”两个专题的汇报。专家与青年学者围绕绿色建筑、地域文化与可持续设计进行了热烈讨论。聚焦校园实践,会上着重探讨了生产性景观的应用潜力与矛盾(如农业管理与景观维护的平衡),并强调其可培养师生职业技能与生态素养。

各位青年学者围绕绿色建筑、地域文化与可持续设计等问题分享自己的学术研究。擅长研究建筑物理环境的龚强副教授认为生态校园不仅体现校园与生态系统的平衡,还要把关注点落在人居环境的热舒适需求上。从事生态校园研究的何苗副教授,结合校园的水系、绿植和通风等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黄斯副教授强调生态校园的宏观系统与绿色建筑的微环境应互动作用。杨元传副研究员指出生产性城市的理念与研究成果可以指导泉大生态校园的深化设计与建设,让生态校园同时也是一个生产性校园。李越以宏观的视角讲解了晋江地域环境对生态校园的影响。各位青年学者的学术分享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达到了这场学术沙龙预期的效果。
此次研讨会成功构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对话平台,为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在生态校园建设与绿色建筑研究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在研究方法上,通过“理论研讨+实地考察”的模式,领会生态校园的学术潜能,在课题实施上,通过“科研汇报+专家点评”的模式,推进开放课题的进度与质量,同时有效地提升我校的科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