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19日,第十六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职业教育论坛在福建省漳州市成功举行。本届论坛以“构筑两岸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主题,来自两岸的职业教育专家、学者、院校和企业代表等200余人出席活动,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民进福建省委会主委严可仕,中华职业教育社党组书记、总干事王晓光,台湾海峡两岸教育交流促进协会理事长路蕙鸿,台湾中华劳工共同品质产物提升暨就业辅导促进会理事长赵益宏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党组成员王松涛作主旨演讲,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吴志明主持开幕式。
王晓光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海峡论坛·海峡两岸职业教育论坛十六年来在促进两岸职业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他指出,本届论坛围绕“构筑两岸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产教融合、两岸交流与合作、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等重要议题,非常有意义。他提出,改革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希望两岸职业教育界秉承改革创新精神,加强互学互鉴,共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两岸经济高质量发展;以职业教育为桥梁,搭建更多交流合作平台,增进同胞之间的理解与认同,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共同追求两岸融合发展、和平发展的美好未来。他表示,中华职业教育社愿与各方一道,搭建更加多元共融、富有实效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平台。
海峡两岸职业院校校长论坛
18日下午举办“海峡两岸职业院校校长论坛”,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校长吴滨如与南方科技大学、集美工业学校、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等两岸院校和机构代表围绕“同根同源——职业教育促进非遗活态传承”进行了对话和研讨,并就未来合作进行对接。
要让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活力,不仅需要非遗传承人的坚守,更需要年轻人参与。作为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职业教育如何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非遗创新又如何打造职业教育的新赛道?针对该主题,吴滨如接受《福建日报》采访。
如何鼓励更多年轻人来接班非遗传统技艺?与会专家表示,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场所,具有专业性和技能型的特点,在非遗专业开设、校企合作以及非遗人才供给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被评为非遗教育特色院校(点击查看详情)
“我们把非遗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开设了全校性选修课,个别非遗技艺课程还被列入专业基础课。”吴滨如表示,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作为全国非遗教育特色院校,引进非遗传承人设立金苍绣、剪纸、陶艺、花灯等非遗大师工作室,开设了提线木偶表演、泉州珠绣、泉州刻纸、南音艺术文化表演、闽南红砖雕刻、彩扎花灯等非遗技艺课程,受到学生欢迎。
▲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引进陈应鸿提线木偶大师工作室
▲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开设闽南红砖雕刻选修课
同时,我校将陶艺手拉坯非遗技艺纳入工艺美术专业的基础课,蓝染制作技艺纳入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课,还设立十大非遗技艺工坊,为非遗教学提供了专门场所。
▲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非遗技艺工坊——蓝染
“我们希望学生把非遗技艺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提升动手能力、设计理念和创新思维。”吴滨如表示。
如何让非遗技艺真正深入融进职教体系?产教融合是关键。
与会专家建议,职校应加强与非遗行业企业产教融合,促进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可以从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做起,加大对非遗职教实训基地试点的支持力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创业能力。
▲ 每年举办大学生艺术节,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方式,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学校组建晋江市文化遗产保护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点击阅读)
吴滨如认为,传统非遗在职业院校的传承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因为传统手工艺的练就,需要“三年打杂,十年入行”,有些非遗技艺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这些非遗技艺适合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就进行启蒙,若等到职业教育阶段才接触便晚了。为此,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将在与晋江市教育局联手推动的“职业启蒙教育”改革中,把非遗传承活动也送到幼儿园及中小学。
▲ 学校牵头成立传统文化教育联盟,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探索一条新道路(点击阅读)
识别以上二维码
阅读《福建日报》刊发的
《职教与非遗,如何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