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实践育人作为新时代高校构建“大思政”格局的题中之义,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充分激活思政育人元素,推动从“理论思政”向“实践思政”的创新性转化,实现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相统一。2022年4月22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第一章第四条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近年来,八方书院学生党支部以实践教育为抓手,依托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将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有机结合,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拓宽实践育人平台,构筑实践育人新高地,统筹推进的全方位实践育人大格局逐步形成。
二、案例主要做法
(一)坚持立德树人,开展红色实践,厚植爱国情怀
书院党支部充分发挥红色精神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依托地方丰富红色资源,引领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传播红色文化,连续两年在寒暑假期间开展“红色之旅”社会实践调研暨微党课项目,各地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自发组队,每个团队5-7人,先后组建“红色之旅”实践团队38个、近300名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其中。实践团队走进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芝山红楼等省内外33个地区9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大量文物实物、历史照片以及革命先辈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壮举,深入了解党的革命历史,深切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精神,从回望党的奋斗历程中增强初心使命,激发爱党爱国热情,进一步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并以讲解员身份录制微党课,共完成微党课视频132个,在书院公众号推送21期。在书院文化活动中,学生结合实践所学、所感、所悟,通过朗诵、歌舞、沙画、合唱、小品等形式表达红心永向党,坚如磐石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表达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以“学、讲、传”的形式引领广大同学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党支部红色教育实践项目《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荣获2021年第十五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三等奖。
(二)强化劳动教育,开展劳动实践,弘扬劳动精神
党支部牢牢把握住职业教育对劳动教育赋予的新内涵、新要求,主动作为,不断探索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和动手能力。党支部结合学生专业组建物业小管家团队,开展书院物业小管家实践项目,做好书院设备维修服务、社区管理、养成教育、家文化营造等工作。与地方企业、行业建立共建关系,邀请物业专业人士为开展培训维修、资产管理、消防急救等培训21次,邀请企业技术能手为学生分享技能成才、工匠精神等讲座11次。2年来,物业小管家认真做好书院宿舍资产管理、安全督导、公共区域卫生维护、消防检查等工作,处理宿舍各类维修近千次,开展星级宿舍、文明礼仪等专题养成教育系列活动。充分利用书院公共空间,开垦果树种植养护片区,作为书院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邀请专业教师教授果树品种、果树的养护技能等知识,同学们对果树进行认领,分片分期分阶段地开展果树种植、养护,一起分享收获果实的喜悦,使更多师生积极参与到劳动中来。
(三)加强美育教育,开展生态实践,践行绿色环保
书院注重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引领学生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组建“河小禹”专项实践队,从“学习-实践-科普-总结”四个维度开展“四季”实践工作,在生态文明实践中,促进美育教育入脑、入心、入行。春季开展学习调研,走进晋江市河长办指挥中心、晋江市自来水公司、福建凤竹环保有限公司,学习“河长制”及其工作任务、自来水净化的工艺流程、污水处理工艺等知识。夏季开展社会实践,组织河滩垃圾清理、无烟书院行动、节粮节水节电宣传、废旧材料DIY作品创作以及校园美化志愿服务等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秋季开展科普宣教,通过“大手拉小手,共护家乡河”爱河护河知识及保护生态环境等专题宣讲活动,走进中小学校普及河长制以及河流保护知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其中团队导师陈梦烨、林燕玲还被晋江市内坑镇政府聘任为“党员河长”。冬季开展总结经验,对全年生态文明实践工作进行系统复盘,提炼总结,宣传推广。在2021年福建省高校“美丽乡村”直播挑战赛“河小禹”赛道获得全省十强、团队银奖及最佳人气主播,在“美丽乡村”文创设计赛项获省三等奖。
(四)强化育体育人,开展体育实践,提高身体素质
党支部积极构建“课程+实践+赛事”的体育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享受快乐、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邀请休闲体育专业教师、体育运动专家、运动员担任实践团队导师,为学生讲授体育精神、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应急救护等课程,让体育运动走进书院,成为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组织退伍大学生成立军体拳、擒敌拳兴趣班,上百名学生参与其中,发挥所长,在足球夏令营、校运会等开幕式上表演,获得师生欢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体育活动赛事,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如组建八方书院跑步兴趣团队,参加泉州古城徒步活动、晋江国际马拉松比赛、“晋江农商杯”扶贫济困·田园九九公益徒步活动等。积极参与晋江国际马拉松赛、卡尔美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等各类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等各类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累计志愿服务1200余人次,服务总时长1.3万多小时。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感受竞技快乐和精神,进一步认识体育,热爱体育。
(五)加强法制教育,开展普法实践,提升法治意识
书院党支部与地方政法机关深度合作,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普法宣传,助力乡村振兴。与晋江市人民检察院、晋江团市委、向阳青少年社工事务所组建“用爱护航”法治宣讲服务队,聘请检察官等专业人士担任实践团队导师,以“检察官+社工+高校大学生”组合的形式,入校、入村(社区)、入企为青少年开展法治专题讲座、法治知识竞赛、法庭进校园等活动。实践团队成员目前已走进10余所中小学开展预防校园暴力宣讲、防性侵法治宣讲、禁毒宣传、安全自护、法治游园会等志愿服务活动;走进社区、走上街道开展法制宣讲活动35场。2021年被晋江市青年志愿者协会评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2022年入选团中央“强国有我‘核’你一起”千支大学生志愿宣讲团项目。
(六)强化双院联动,开展通识教育,提升实践质量
在学校“学院+书院”管理模式的背景下,书院党支部与学院党支部协同构建特色通识课程,深耕第一二课堂协同,将实践活动与第一课堂的思政课程、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实训类课程相结合,融通主课堂与社会实践,提升实践育人成效。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走进书院为师生讲授党史、劳动精神等课程;通识教育学院党支部为师生开设《认识环境与环境保护》等通识课程,携手打造《穿越泉州刺桐城》课程获批省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立项;文化旅游与体育学院党支部为师生开展适能训练、运动康复、轻伤救护等专业课程培训,学生在学校承办的省运田径赛事上为各高校1500多名运动员做好应急救护、运动康复、赛事服务等志愿服务,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与水平。
三、案例成效
(一)凸显实践育人主体成效。实践育人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行走的、活动的、现实的课堂。在实践育人场景中落实劳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充分重视和发挥大学学段的特点优势。一方面推动了“两个延伸”,向理论武装延伸,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向生涯教育延伸,强化创造性劳动、诚实守信合法劳动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实现了“三个提升”,通过日常生活劳动做到生活独立、劳动自立,提升立身之基;通过生产性劳动锻炼提高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创造有价值劳动成果的经验,提升立业之基;通过服务性劳动强化公共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主动奉献精神,提升立德之基。
(二)强化组织队伍战斗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落实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抓谋划聚合力,群策群力实现党建新突破。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主动承担职责,紧密联系群众,责任到岗,亮明身份,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累计解决群众各类大小问题千余次,书院党支部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员教师取得了一系列荣誉,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
(三)提升服务地域发展质量。八方书院党支部重视服务地方,校地共建融合,孕育多个实践项目,服务地方的同时,也让学生从中获得成长与收获。2020年9月与晋江市人民检察院、晋江市团市委、向阳青少年社工事务所组建用爱护航法治宣讲服务队,吸纳检察官+社工+高校大学生,入校、入村(社区)、入企为青少年开展法治专题讲座、法治知识竞赛、法庭进校园等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普及法律知识,旨在筑牢青少年的法治意识,预防青少年校园欺凌、性侵案件情况的发生。2021年12月,党支部被晋江市青年志愿者协会评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用爱护航”法制宣讲服务团入选2022年“强国有我 ‘核’你一起”千支大学生志愿宣讲团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