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指出“把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支部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推动讲政治要求贯穿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全过程作为党支部工作重要着力点,把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教师归属感获得感作为党支部工作的重要落脚点。”。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组织和引导高等学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设想,对高校开展职业化教育提供了大量指导性建议,鼓励高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人居环境学院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绿色建筑专业群学科特点和人才优势,认真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形成了“党建联动、政校地合作、产教融合、服务社会”的“生态先锋”党支部特色,有力推动美丽乡镇建设。
二、案例做法
人居环境学院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方面是坚持将党员思想政治学习教育活动与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在专业教学、课程实践、课程思政、竞赛项目、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成效明显;另一方面党支部坚持“走出去”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相融合,与地方政府签订党建共建和校地合作协议,党员教师带领专业学生团队助力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双管齐下相得益彰,致力于打造“生态先锋”党支部。具体做法如下:
(一)党建引领 智慧管理
党支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书记率先带头,积极与各地方政府接洽并签订党建共建和校地合作协议,2018年以来已对接共建单位镇级4个以上,村级53个以上,树立了党支部服务成效;同时,成立政校地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组长(院党支部书记)、副组长(院长)、管理人员(支委、秘书、辅导员)、指导教师(各党员及专业教师)、助理教学指导员(高年级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学生)”组成,并由校党委书记和分管副校长全程指导,组织管理人员齐全,引导全员参与,以及通过党员e家、超星学习通平台、学习通、腾讯QQ、微信、现场指导等方式,全程负责人员在项目实践期间的思想、学习、生活动态跟踪与管理,确保项目共建任务顺利开展。
(二)专业创新 实践育人
党支部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校政企协同、产教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为契机,将专业实践育人融入到地方乡村振兴,相继成立了泉州理工石材设计院、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室和生态环境专业社团,以“专业人才+专业技术+专业服务”的模式打造师生专业团队,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镇地域文化、党建文化、法治文化、红色革命基地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元素,创作富有内涵和特色的乡村微景观,助力美丽生态乡镇建设,有效地实现学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培养“工匠精神”,为大学生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三)产教学融合 服务乡村
党支部与地方政府通过合作交流,实现了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协同育人”良好局面,即由地方政府提供一定项目服务经费保障我院师生(参与人员)的基本开支与补贴,我院再将专业技术和人才实践基地转移到地方美丽乡镇建设项目上,完成从项目勘察开始直至竣工交付使用的全过程“陪伴式”服务,一方面是有效地缩减项目建设时间和管理等成本,另一方面是极大地减少我院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工学结合、形成产教学融合有效机制。除了日常教学期间的项目,支部还利用寒暑假时间集中组织学生在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传统村落保护、社会治理创新、村落文化保护传承、生态绿化、社区营造等方面出谋划策,参与推动乡村景观改造与设计、乡村中小学校园、农业微景观设计等,先后承接和服务省内地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达70个以上,且每年师生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取得较好社会反响。
三、案例成效
(一)党建联动 校地合作----打造生态先锋品牌
近几年来,党员教师带领专业学生团队已完成设计和监理服务的福建省内区域乡镇建设项目累计达2000万元以上,覆盖晋江市、德化县、福州长乐、泉港南埔镇等乡村,所有项目竣工质量均合格,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带动作用,提供成果共享和工程典范,如内坑镇黄塘村大树微景观、英林镇港塔村乡村微庭院、磁灶镇苏垵村河道微景观、内坑镇九十九溪右汊微景观等典型项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学习强国、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东南网、晋江新闻网、晋江电视台、福建省教育厅、泉州市教育局等媒体宣传报道,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公众好评。
2019年6月党支部被中共泉州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授予“先进党组织”;2020年12月,“党建联动校地合作,助力美丽乡镇建设”立项项目获评福建省本科高校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优秀成果三等奖,本项目也刊登于福建生态文明建设通讯(2020年6月);2020年6月,由福建省委组织部、福建省委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工委、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联合推出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系列片《红色引擎》第20集在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党支部“生态先锋”特色创新做法受到报道。
(二)产教学融合 协同育人----培养生态先锋人才
秉承学校“产业伙伴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创业者摇篮”的育人定位和持续发展“生态和谐、绿色循环”的办学特色,党支部以致力于探索生态文明特色党支部和培养绿色人才摇篮为己任,以课程教改、竞赛活动、校地项目和团队建设为载体,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工作室、项目化、双导师”的创新实践模式,提供“勘测、设计、施工、监理、预算”等全程化服务环节,助推师生党员以做促学,知行合一,做“四讲四有”党员,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培养更多绿色专业人才,激励人才反哺乡村。近年,党支部党员教师率先将专业课程结合思政进行教学改革,党支部书记带头深入一线,带领课题组成员在课程整体教学和实践环节提炼和融入思政内容及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并内化于实践教学项目,极大提高了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社会服务意识,让爱国主义精神牢记心中,争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宣传者和先锋者在院内蔚然成风。2021年9月,党员教师指导学生“乡村振兴生态先锋者”项目在第七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公益组铜奖。
(三)情怀担当 社会服务 ----争创生态先锋卫士
多年来,党支部坚持把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争做“身体力行、敢于担当”表率,作为支部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党员自觉带领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与施工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专业服务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共同创建、保护美丽家园,尤其是在防疫期间克服各种困难,坚持服务地方需求,受到建设方和当地民众的肯定和赞美。
在抓好服务地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党支部还积极通过校地合作模式,邀请校外同行、专家来校参观、举办专题报告会,促进校际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交流合作。2018年,院党支部书记受邀在由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泉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生态文明建设论坛”、第十六届福州市科协年会生态文明建设分会场作专题报告,并作为专家评委参评地方建设项目评审25次以上,赢得地方各界好评。教师党员作为2020年福建省个人科技特派员,围绕服务企业和服务区域的专业技术需求,有序地开展和完成科技服务任务,并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
(四)师德师风 奉献教育----立做教育先锋“匠人”
明师德是每一位教师做好本职岗位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学质量,树立教风典范和教育奉献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营造良好学风,更是支部教师党员的应有职责。党员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学习薄弱的学生辅导课程,提高专业学习成绩和自信心,获得广大学生的好评;党支部书记深知“双带头人”培育的责任与担当,除了教学和行政任务外,也将时间和精力投入校地合作项目和学生各类大赛中,用实际行动带领师生团队参加实战演练,掌握真本领,使学院专业影响力和学生质量口碑不断得到提升。
强师能要求党员教师在日常教学科研中亮身份,带头攻坚克难,勇于教改探索和创新实践,形成“工作室、项目化、双导师”三位一体教学体系,让学生学习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学结合,极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育人目标,学生在全国各项赛事中屡创佳绩,其中,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和国家级三等奖以上奖项有30项,省级二等奖以下奖项有42项,人才倍出,硕果累累。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统计,近三届我院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3%,与同类院校同专业相比具有优势,实践育人成效显现。同时,教师党员在教学技能、课题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得到质的发展。
(五)学习教育 实践初心----发挥党员先锋典范
党支部不忘教育初心,坚持理论与实践“齐步走”,定期组织党员进行集中“党史”等理论学习和“为师生办实事”实践,围绕学科特色开展富有特点的“保护环境 乡村振兴”系列帮扶和志愿服务活动,突出人才培养和生态文明建设担当行为,支部将长期坚持做下去,注重培育和塑造优秀典型。每名党员以行动示范发现和吸纳优秀教师申请入党,培育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成预备党员,直至正式党员,壮大支部战斗力和凝聚力,助力学院和学校教育事业发展。
四、案例意义
(一)共享项目成果,践行生态科普宣传
项目成果已形成一定的区域影响力和推广效应,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相关领域专家学者、30家相关媒体报道,社会反响较好。2018年10月,选送典型项目参加泉州市2018年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启动仪式,并在泉州文庙会场参加展出;2019年6月,“晋江市内坑镇黄塘村大树微景观项目”、“晋江市内坑镇九十九溪右汊微景观工程项目”入选参加第十七届中国·海峡高校项目成果等,生态科普宣传效果良好,有效地提升广大民众“共建、共管、共享”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心。
(二)服务社会民众和企业,带动创业和就业
近几年,发挥党支部和师生力量,间接或直接服务社会民众达10600人,企业达35家;培训乡村工匠人才140人;带动教师、大学生、农民工等相关创业人员12人以上,就业人数55人以上。
(三)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探索职业本科教育改革,突出实践育人创新,构建与地方建设和人才需求相匹配的“政校地协同育人”基地,输出专业人才300人,助推专业学生践行“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强;期间,教师自身也得到综合性实践历练,开发了真实项目案例集、课程思政素材、研究课题等,又反哺到专业人才培养,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四)激励党员初心,推动先锋支部建设
党支部针对“党员纯理论学习消化不足、践行担当使命实践机会少、对外服务意识薄弱”等循环性问题,在保障校内日常任务外,提出“走出去”行动,更好地服务学生和教师成长,促成学科人才实践培养与校地“乡村振兴”服务项目相对接;引导和激励全体党员将政治理论学习转化到实践项目工作中,全员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与整治 +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党建思政知识宣传+乡村建设人才培训+带动创业与就业人员”等社会服务意义显现,全体党员更加坚定地将它当成一项支部先锋事业来努力奋斗,达成个人与支部发展双促双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