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风采

基层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风采 > 正文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传承非遗传统技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全面提升文化自信

作者:涂永坚 林端端 王银玲   编辑: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2022-07-18   点击:

一、案例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凝心聚力,扎实推进,多年来始终致力于中华美育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艺术传媒学院党支部主要由工艺美术设计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党员共同组成;如何发挥艺术传媒学院党支部党员的专业优势,把立德树人融入到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传统技艺认知和实践活动,真正让艺术传媒学院学生在有限的大学生涯中掌握艺术设计相关知识和技能,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落实三全育人,成为本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案例做法

本案例主要体现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依托学校特色工作室平台,发挥支部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建立非遗艺术工坊、开展“非遗大师”进校园、开展各种传统非遗体验活动等,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专业认知和实践,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师生在美育文化活动中互动,达到教学相长,成长成才。

(一)建设非遗艺术工坊,传承非遗传统技艺,振兴中国传统工艺

支部发挥组织优势,深入调研当地工艺美术产业,解决当地濒临灭绝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发展问题,研究传统技艺传承、技法创新。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当地各类非遗项目,传承非遗传统技艺,建成了一批艺术工坊和一间间高端的工艺实训室,共14间,包括陶瓷、染织、皮雕、剪纸、书法等工坊。

同时,依托艺术工坊,成立5个师生专业工作室,包括染色创作工作室、后古手工皮具工作室、服装大师工作室、甄欣文化工艺品工作室、三维虚拟设计与增材制造工作室。

(二)非遗大师进校园,传承文化谱新篇

为了弘扬非遗的“工匠精神”,传递本地区非遗文化,支部牵头成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开展非遗大师进校园、“非遗进课堂”系列活动,邀请省级非遗剪纸项目传承人卢淑蓉、泉州非遗金苍珠绣技艺传承人陈克忍、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陈闻、织布玩微型私人工作室负责人吴品慧开展剪纸、刺绣、陶艺、手鞠球体验课等大师讲堂近20场,让师生深入学习非遗知识,提高专业技术实践水平,传承非遗传统文化。

(三)课程思政有机融入非遗元素

支部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新方法新途径;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的国情、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同时将非遗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润物无声”融进所有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党员教师积极开展非遗教育与人文素养、非遗视角下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影响因素研究、振兴中国传统工艺视域下泉州传统手工艺APP的设计与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有效路径分析、非遗蓝印花布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服装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等教学科研课题研究。课程思政成效显著,入选课程思政“课中课”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应用推广工程课题,论文、结题报告入选上海文化出版社书籍《课程思政“三寓三式”范式探索与研究: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奖应用推广工程》。被评为福建省职业院校“停课不停教”线上教学优秀案例二等奖、福建省“云上风景”疫情防控期间优质网络在线课程案例一等奖、课程思政项目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四)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支部紧紧围绕美育精神根本任务,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的国情、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奋发自强、立志成才、感恩资助,着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邀请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大型综艺节目《奇葩说》、福建七匹狼、柒牌男装、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进校开展第二课堂讲座10余场;前往安海文创协会、兆泰文创园、泉州金砖文化传媒等文创企业开展现场实践教学。

依托艺术工坊,开展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中菲互访交流活动、亚洲杯大体联运动员体验、“伴我成长 少年导演梦”体验等活动,加强传统与国际的碰撞、创新与传承的交融,让海内外青年感受指尖灵动的非遗文化、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美国华裔青少年寻根夏令营期间,恰逢教育部、福建省领导到校考察调研,关心夏令营营员的学习和生活。

(五)创作优秀艺术作品,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学院党支部积极推进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组织师生积极创作优秀艺术作品,如组织开展献礼七十周年华诞《我和我的祖国》视频直播活动、“逐梦青春芳华 创意时代新篇”首届创新创意文化节、“易班熊设计&原创文化”作品征集、“古今‘易’览校史几何”微视频征集大赛、“‘资’出心裁 与‘艺’同行”资助文化月系列活动,举办了文创产品设计、手绘校园、创意短片创作、泳装设计大赛、党建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等系列比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师生文化创作艺术作品频繁亮相厦门国际文化博览会、泉州首届文化创意产品展、泉州社会科协普及宣传活动、晋江市文化产业周、泉州高校人才对接会,广受好评。

三、案例成效

(一)支部特色凸显,凝聚合力促发展

活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方向,围绕“非遗传承”,搭建全方位的平台,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师生喜爱的活动,进一步创新思政育人的载体和路径,增强师生“四个自信”。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支部进一步探索党建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思路和方向,更加明确了将“传承非遗技艺,提升文化自信”作为支部的一大特色来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进而为学院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师生获奖,硕果累累

项目实施以来,党员教师冲锋在前,在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上有所提升,获得省“一师一优课”教研论文一等奖等各级各类竞赛近20项;立足教学科研岗位,在专业课程建设、教学科研工作中积极作为,党员教师主持参与各级教学改革6项,科研课题10项(其中全国4项)。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竞赛活动成绩斐然,在创业比赛中获省一等奖,在学科竞赛中两年师生获奖200余项,其中省级以上60余项,支部党员指导学生获奖40余项,党员教师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奖。

(三)思政+非遗双重育人新模式初见成效

建立非遗平台、成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开展非遗大师走进校园、“非遗进课堂”系列活动,形成了支部独具特色的“思政+非遗”双重育人新模式,是支部加强思政教育、推进文化建设的创新举措。通过思政教育课堂与非遗传承课堂的有机融合,开辟了课程思政建设、非遗技艺传承的新渠道,提升了思政、文化双重育人成效。

四、案例意义

党支部时刻将党建融入工作实际和学生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全面提升文化自信,深度落实三全育人。今后将继续努力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组织,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